|||
幼小教育的价值/价格
王永晖
幼小教育,指3岁-10岁阶段,如果有下面这样的教育,其价值几何?
1. 具有正确的坐姿和书写握笔姿势,此为先,知识型任务为后,家长们愿意为这样的学校付出多少价钱?
2. 每天在学校内有充足的户外活动/体育活动时间,譬如说1.5-3小时,家长们愿意为此付出多少价钱?
3. 教师能够和蔼地对待孩子,以及孩子们的家长,家长们愿意为此付出多少价钱?
我这儿只是举点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学校尚未到来,或者说,打着各种新式教育旗号出现的新学校,都还不足以具有全部特征。
I. 幼小教育阶段,应该抓住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算,当前学校,该抓的不抓,如写字,不该抓的乱抓,如大量的作业,花哨的东西搞得孩子们苦恼,其实仔细分析,并不具有太多的教育价值。
II. 课程时间表的设计非常不合理,
a1.孩子们缺乏阅读的时间,解决之道,将作业(书面型)搬回学校。
a2.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校内有8小时,完全可以给户外/体育活动时间1.5小时,再加下午4点后放学的1.5小时,孩子们每天在校园应该至少运动3小时。
b1. 每节课40分钟,其实并不利于深入型学习实践,孩子刚有点感觉,就又要换到下一门课去,脑子始终没“根”,老是发不了“芽”。
b2. 最关键的是,要给孩子们干他们喜欢干的事的时间,这一点,在传统的课程时间表里完全没有体现,学校若不能体现自由的价值,恐怕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不能让孩子们在艺术上领悟美,在科学上领悟真。
III. 幼小教育阶段,应该最充分地体现社交性学习,混龄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比知识性学习更加重要,应该探索将蒙特梭利的幼儿园混龄班延伸到小学低年级阶段,连成一体式班级,孩子10岁心智成熟再到分级式学校,混龄班因此可避开分级制教学的强迫性教学节奏,而更好地按照孩子自身的个性化节奏发展,其教学依据就是只抓基本,可以以10岁为基准,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前或调后。(这里面的教学应该很有技术含量,欢迎正在实践者联系交流)
我相信,随着未来的展开,家长们会越来越重视幼小教育的价值,舍得掏钱的家长们会越来越多,但总得有个投入比例,就我个人感觉,中国家长们可能会傲视全球,大概有很多中产家庭,愿意掏出家庭年收入的30%。
北京地区,民间教育类学校的学费,每年4万--5万,恐怕参照的就是中产家庭这一阶层,而国际学校,采用IB教育体制的,更贵,10万以上。其实,这些学校也未必完全具备上述特征。
学费每年4万,听上去挺多,其实是不够在北京办一所好的学校的,10万可能还差不多。可是,教育的学费, 不能太高,太高就不是办教育了,至少不是普通中产阶层所能承受的教育了,那么其中的差额由谁来付呢?
所以,有时候是“钱”的问题,有时候,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4万元,对于北京的中产阶层家庭来说,真有这样特征俱全的学校,恐怕还是真舍得支付,让自己的孩子去的。这是个大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做不起来,因为,学费4万,是办不出这样的学校,就目前的几个民间学校来看,也确实如此。
为什么呢?因为教育的前期投入比较大,不可能全靠学费来支撑,另外,做教育,一定不要有经济压力,如果因为经济压力,只要学生上门就招,不管合适不合适,偏差必远,这里的合适是指双方的。
这也是我的感慨,我们主持的微型周末教学实验,工作坊运行一年还是初始的4个学生,就是对学生的门槛把握的比较紧,结果面试花了我和会员们好些时间,可是最后一个也没同意,我们之所以能这样,敢这样,就是已有会员的支持,4个家庭,都没有过大的经济压力。
办学校,更是如此,教学实验,其实人数少一点比较好,不合适的就不能招,不能为了填补经费缺口,就不管双方合适不合适。
如果是全日制班级,这里面的缺口比较大,就不是普通家庭能填补的了。什么样的人会填补这个缺口呢?中国的慈善家么,我对中国人的慈善态度还不敢过多相信,更何况,慈善家凭什么关注中产家庭的子女教育呢?
就我猜想,可能是那些也有子女的大款,或超级大款,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跟普通的中产阶层家庭的子女交往,而不是去那些大款云集的十万元级的贵族学校。
贵族学校,绝对是中国社会未来肯定要出现的趋势,现在的各个超级高考学校,虽然很红火,恐怕将来都会被贵族学校干掉。
贵族学校,又会被谁给干掉呢?就是那些不喜欢贵族学校的大款么,与中产家庭结成联盟,形成一批中产阶层学校。
中产阶层的学校,之所以有优势,就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招收学生,不是光凭学费,进校之后,众生平等,不拼爹不拼爷。
中产阶层懂知识,面对子女教育,不满意者居多,幼小教育如果没有巨大的价值,是不会引起深入的改革的,必须要有几倍的巨大的效益,培养不出人才,什么都是白搭。
我们所形成的教育理论,恰恰是希望通过“培育”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们,而不是通过“选拔”的方式,一个个孩子,在我们眼里,从顽童变成英才,岂不是很有成就感。
当前学校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太偏重选拔功能了,小学一二年级就进入应试教育,成天写卷子,顽童型的孩子们,主要是那些男孩了,很难在这样的教育体系里成长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的现有教育体系就是这样提前淘汰掉一批人,当然不可能全淘汰掉,剩下来能幸存的淘气倒霉蛋们,虽然终为人杰,毕竟人数太少,这是治大国的原理。
附记. 这里说的是万事开头难,局面露头之后,中产阶层也不可能全靠大款们来补齐差额的,教育不可能离开经济,关键是把它的约束范围厘清,教育产业化有其道理,但必须有约束条件,我构思的出路是博客置顶文档第一部分讨论的内容,通俗地讲,就是把建学校,变成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企业家们只能赚这部分的钱,而把每间教室,托管给该班家长们,或者,托管给微型教育机构,若是这样,恐怕4万元的学费也就够用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