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orwarded message ----------
恭祝教祺!
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do=blog&quickforward=1&id=719363
最近,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北京市可能是先动起来的,刚过去的上个学期,北京市范围内的公立小学,尤其是几个名校,作业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孩子回家基本上不用写作业了,主要都在学校内完成,暑假期间,也没有书面作业。
相反,倒是私立学校,如北京的孙瑞雪小学,作业反而是挺多的,可能是私立学校不需遵令。
我看到科学网博客上一些博主,对此规定持负面的态度,
『继年初北京市教委下发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令:“北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这两天,教育部又用“十条军规”添乱』
我不明白,“添乱”二字,从何而来?
就我作为小学2011级学生家长来说,这个减负规定已经在北京地区操作了一个学期,有不少学校,尤其是我所知几个名校,执行得很好,所以“可操作性极差”六字,又从何而来?
我们是科学家,说话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靠想象和情绪。
『 今天网易上登了天津城市快报的一个报道,记者采访家长后大家的意见是:其中几条“太不现实”“不接地气”,如果不改变升学制度,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减负的结果只能是“社会和家长给孩子增负”。。。最后的考试压力在,学校再怎么减负,家长都要在课外想办法增负。学校减得越多,家长加得越多。』
中国家长的教育热情很高,是事实,这种能量需要引导,北京市教委乃至教育部的法规,我想也是很多人努力才能得到的。
就我所知,我们数学界的李邦河院士,就出了大力,时间上,去年为此提交了政协提案,报纸上也有专访大力呼吁。李邦河讲的很清楚,家长的期望,跟国家的期望,不完全是一样的,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国家的期望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乃至大科学家。
当前的形势,使得这两个期望不太配套,怎么解决,得一步步来,教育部出台法规,响应了李邦河等政协委员的提案,国家必须对教育的一些基本面立法,综观十规,说的都是操作性很强的事情。
四、不留作业。五、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 九、每天锻炼1小时。
文字上,应该将 “九、每天锻炼1小时”,改为“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参见我以前的博文
所以,本博文的结论是,支持!
至于,家长的反应,若如『魏东平:一个可以立刻预见到的结果便是,相关的这个数学那个英语的课外补习班及竞赛班啥五的,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如雨后春笋地大量涌现出来,而直接更加壮大一个原已雨露滋润般存在的产业;当然,原有既得利益者将会因此而收入更丰。』
这个推理,首先就是不严谨的,也没有任何现实的数据支持,靠这种想当然,就反对学校里本来应该做的减负规定,不知思路何在。
现在的减负规定,针对的是作业,魏东平所说的课外补习班,针对的恰恰不是作业,而是现有教学水平不足的情况,什么不足家长就特别注重补什么,所以英语课很火,奥数班很火,乃至乒乓球班、羽毛球班、篮球班都很火。
我作为一个师范大学的数学系老师,就我所见来说,普通的中小学老师,没有能力上奥数课,所以才有社会上的商业性培训机构的商机。
正是因为正规的学校,正规的学术机构,退出了奥数班之类的英才教育机制,才导致目前商业性培训机构的种种乱象,才导致了当前教育偏离英才教育的本色。
所以说,这跟教育部的减负规定,是两码事,家长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不是坏事!
关键是怎么学?
正是因为我们科学家群体的不作为,顶级科学家的不亲力亲为,才让无知的家长/孩子们受苦。
其实,自我们小时候起,就知道这件事情,真正的成功者,都不是“死学”出来的,这是成才规律,是教育规律。李邦河院士的提案,是害怕现在竞争太激烈,把本来的优秀人才抹杀在幼小阶段,不是从普通家长的角度说的,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提的。
至于普通家长,当然有权利决定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华人家庭的用功于教育,是全世界知名的,各种教育方式下来,恐怕还是,真正的优胜者,是那些:既能玩好,又能学好的孩子们。
中国的家长们,只有通过一代人甚至两代人“血”的教训,才能教育过来,那些被家长们强迫,既没有玩好,又没有学好的孩子们,就是“血”的代价的牺牲品。
因为“既能玩好,又能学好”,这才是教育规律,才是各种教育环境下不变的主题。家长们想强扭教育规律,是不太容易能成功的。国家政策出台规定,把大环境治理好,是应有之事。
附注. 1楼: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一刀切地要求小学生不留作业是否合适?
博主回复:针对普通家长甚至老师对“不留作业”的不理解,教育部可能需要给出一些进一步的规定诠释,例如,我的理解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