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为年青科学家群体的子女教育服务?
王永晖
一直以来的想法。教育是有立场的,一个立场是学问,另一个立场是民族性。
那么,我的立场在哪里。我如果做教育、办学校的话,会为哪个阶层服务?
如果我可以选的话,或者说,如果让我选从哪里下手的话,我会选择为年青科学家群体,以及其他智识型白领阶层服务。
第一个原因是,年青科学家们都很辛苦,若能帮助到他们,可以让他们在科研上更专心。30岁的年龄,正是事业往上拼的时候,可惜国内的教育服务很不完善,也很不专业,导致他们分心太多,如果学费在他们的薪酬可支付的范围之内,解决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对整个国家的科研事业的促进,不下于证明出几个大定理。
第二个原因:从哲学上说,任何一个人都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监督的。大学教授是最自由的,所受监督最少,其自我激励能力是最容易受到信任的。但是,中小学教师相对更普通一些,还是需要一种合适形式下的监督的,我这里说的不是那种教学督导,听个课什么的。而是指,家长群体如果智识水平高,在良好的家长和教师互动机制中,会给教师团队很大的促进。
毕竟,这些家长们在学问上比中小学老师还是要强的多。为什么国学(王财贵那种)现在很失败,他们能骗到的都是那些不读书刚有点钱的阶层,那些中文系博士家长们,至少是我认识的那些,没有让孩子学国学(死记硬背那种的)。
第三个原因:科学家群体,他们学识高,更能认识到当今学校体系的不足之处。他们更能认识到,孩子不仅仅要学好,也要玩好;不仅要成绩好,也要会读书,会创造,这样才能让做题能力有根。国外的奥数金牌,为什么很多成为非常优秀的数学家,估计就是他们在中学阶段锻炼解题能力之前,是有根基的,即,读书的根基,主动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玩)的根基。
我自己在想,北京有什么好呢,我为什么还要呆在北京呢?如果光是做数学论文的话,现在呆在外地也可以,互联网就够查资料用了。当初来北京,主要是为了图书馆。
现在,如果是想做教育的话,可能还是北京为最有优势的地方,即全国知识分子最密集的地区,如果对这个家长群体把教育做好了,获得了他们内心由衷的认可,百年之基可成,估计这个模式在全中国,全世界都可以去。有很多海外华人,内心恐怕是挺希望在当地办学校的。
当然,知识分子群体也有特点,比较难伺候,中国知识分子性格上也有缺点,不过,教育就是这样,就是改变社会,关键看最开始的着手点在哪儿。
科学家群体,在社会上不是权贵阶层,力量相对弱小。权贵阶层们现在已经在为他们的子女兴办学校,过去他们的子女是在北京那些著名公立小学、公立中学,现在是另起炉灶,他们也知道现在那些公立名校并不好。
科学家群体有学识,但似乎没有多大的政权力量和资金力量,说为这个群体做学校,似乎梦幻很大。关键还是看,未来的年青科学家群体的决心有多大,以及我们国家的一些高层人士,是否愿意支持这个群体,拿这个群体的子女教育做试点,毕竟,就领导人来说,有钱人来说,恐怕也是更愿意让他们的孙子辈,跟年青科学家们的子女做同学。
凡事皆有可能,万事由心做。
参考资料:
1. 科学院重新成立中小学: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