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餐桌上的导师制:尤其是中小学

已有 3708 次阅读 2016-11-6 10:22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餐桌上的导师制:尤其是中小学


王永晖


小教室已经运行四年了,说来也真不容易。有些想法,是创办之前就有,重在落实。而有些,是随着运行的过程,由孩子们给我们的惊喜。


我以前的想法是,孩子们在早上的第一阶段,吃过早饭后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我们科学家的生活方式一样,早上一起来,就工作于自己最重要最在意的事情。


孩子们给我的惊喜,是之前没有预料到的细节所引发的另一个一般性的教学原则,吃过午饭之后,他们就去小教室窗边的榻榻米上,进行他们自创的活动。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午饭后,孩子们做的是大家共同喜欢的事。


什么叫做幸福,就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做好喜欢的事情。


这个当初装修的意外设计,没想到给我们制造了这么大的教学收获。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就是锻炼了领导力和创造力,以及团队精神么。


未来的教室,如果理想的设计,应该模仿我们小教室这种结构,每个窗边分割出榻榻米空间,一个教室有几个窗户,就至少有几个午饭后的学生俱乐部,俱乐部的召集和组织,才是真正锻炼孩子们领导力和社交能力的载体,现在学校中那种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不光达不到此功能,而且往往有副作用。


现在说午饭,从最近一年开始,我们建设了午饭话题,其实花的时候并不多,边吃饭边讨论也就半个多小时,收获却很大。


至今为止,我们讨论了乞丐现象,中国社会的吐痰现象,孩子们虽小,但对这些社会问题还是有感觉的。


这不就是导师制么。按照这种做法,餐桌上的导师制,师生比要控制在1:6之内,其实现在的公立学校,师生比并不低,一般都能达到1:12左右。问题是,老师的利用率不够好,课堂师生比还是1:40,更别说,这种餐桌上的师生比了。


导师制,是一种粘合剂,对于学生和学生来讲,老师是粘合剂。而同一个学生,可能餐桌上的导师,跟论文上的导师,不是同一位,这样,学生又把老师们之间粘合在一起,老师们相遇,有共同的学生做话题。


五势梅花桩门派,在古代的组织性比较强,也从而成为义和团的主体,因为这个门派中有些有识之士,害怕招惹祸害,当时将出头露面的改名叫做义和拳。这种组织性,表现在他们的导师制上,挺有借鉴意义:


引进师(第一位师父)
本师(第二位师父)
‘进门师’(第三位师父)
梅花拳高师(典礼师,第四位师父),进行《文武功法》典礼
第五位师父为传法师


具体也不是太明白,这个是从网上摘抄来的,现在还有没有就不知道了,至少北京地区没这么搞了,社群结构,容易招惹权力机关的忌讳。


一个徒弟,要多个老师带。我们小教室现在,有了三位老师,我,武术家魏巍老师,书法家古典书法老师,但我自己的感觉,还是,如果是做教育的话,应该是希望更多的老师来共进,共修。


曾经有位年青数学家,也很关注幼小教育,跟我讲,应该过一段时间,就大家聚一聚,聊一聊,就像数学讨论班一样,讨论教育。不过,后来也没真正做,所以,内心很孤独,这种孤独,如果在导师制下,也许可以相对一定程度的解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012992.html

上一篇:本科教学的结构:尤其是低年级阶段
下一篇:精英教育是改变中国当前教育乱象的定海神针
收藏 IP: 202.204.223.*| 热度|

3 武夷山 李斐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