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ling Slowly(风之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higu123

博文

关于阅读我的胡言乱语

已有 2990 次阅读 2010-5-25 19:04 |个人分类:书生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贾平凹, 阿来, 袁鹰

        昨天晚上的时候偶尔的看到了一篇文章,是清华大学肖鹰教授的博客《肖鹰谈当下中国文坛怪象:写手无行,评家无德》。文章有一个小标题是“阿来写的是民俗电视文学贾平凹代表乡土文学的颓败”,而阿来和贾平凹先生则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当代作家。这引起我极大地好奇。
  
  文中说:“文学不是不可以写民族性、地域性,但是,应该从中呈现出深刻的生活品质和人生的美来。”我想这句我是极大认同的,文字是一种对美好的极度执着,如此看来,我们的网络文学很大程度上对于美的追求感是不够的。
  
  阿来先生文字的感觉我一直是非常喜欢的,我喜欢他把我带到了一个遐想的维度,喜欢他说这另一个地域维度讲述的一个个唯美故事。
  
  文中说: “我看过他的《尘埃落定》,写得很华丽,不过,我想说,真正的文学不能以华丽为标准。阿来并没有写出真正的藏族文化,而仅仅是把藏族文化以奇观异景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而已,以玩赏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他写出来的与其说是文学,倒不如说是旅游招贴,因为当中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这样的文本是电视式的,是电视文学。真正的文学应该要面对媒体文化的挑战,作家写出来的应该是只有文学才可以表述的东西。目前,有很多作家都在效仿阿来,用做古董的方式贩卖文化。 ”。对于“华丽”这个词,我感觉肖鹰教授说到了心坎上,然而不知为什么自己就是喜欢这种“华丽”,感觉他仿佛是在另一个时空有人在对着你说话。确实,我一直都是很喜欢那种华丽、温情感觉的。
  
  但一本小说,如何才能反映出文化的深层内涵呢?我想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看做反映的,但这样做或许高度并不够,然而如何处理文字才能使文字的文化内涵更浓,在这样的文字里头又不能一味的引导读者。
  
  但无论如何,每个作家本身都会有自己写作的喜好的,而一旦作者开始职业化的时候,其文字的内心诉求感必然会降低,这可能会影响其文字的真实感,有些为文字而文字了。
  
  至于贾平凹先生,对于这个几乎可以说用我的方言写作的作家,文中如是说:
  
  “比如贾平凹的《秦腔》,从表述方面来说,他的语言表达很圆熟,但是,我从中看不到一个站在中国文学高峰上的巨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内涵。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低迷的、阴暗的、甚至猥亵的写作趣味。作家在对现实的苦难和困厄进行揭示的时候,心中应该怀着真挚的大爱,应该带着对社会、人生的悲悯和祝福的情怀。如果把《秦腔》这样的作品推崇为中国文学(小说)的高峰之作,既是很可笑的事,更是很可悲的事。《废都》在1993年出版时,遭遇到批评界、尤其是中青年批评家的普遍抨击,这是对的;其后被查禁,也是对的。因为这部书,不仅语言和结构仿旧,而且思想和旨趣酸腐,其中那种旧式没落文人的自以为是和淫逸幻觉,是完全违背我们现时代的人文精神的。现在,《废都》不仅被解禁,而且个别当年狂批《废都》的新锐批评家现在摇身一变,变脸成为飙捧《废都》的‘权威干将’。在这‘狂’与‘飙’的大转换之间,是这些批评家换了大脑,还是我们的文学标准、乃至于基本的是非观出现了问题呢?还有莫言的《檀香刑》,以把玩和炫耀‘酷刑’奇观为能事,我听到多位‘批评家’告诉我,《檀香刑》的‘文字了得’,是为数不多真正能‘留下来’的当代中国文学。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文字呢?要向未来的读者表明我们当下的文学是 ‘受虐臆想狂’的文学吧?我认为,《废都》和《檀香刑》这样的作品被批评家追捧,只能表明在当下批评界,文学标准和个人标准都瓦解了,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确实在整体上颓败了。 ”
  
  我想从主旨上讲上面的评价并不过分,贾先生的文字是很有感觉的,但内容上格调或许并不太高吧。
  
  但我想对于我们这种并不是专业文学评论的读者来说,似乎并也没有太多的选择,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读书就是找一种感觉,当这本书和你心绪中某种喜好和情愫吻合的时候,我们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作品。但我想我们会一直去期待美好而完美的文学作品,呼唤好的作品。
  
  文中提到了汪曾祺的短篇、古华的小说《芙蓉镇》、迟子建的几个短篇,他们是肖鹰教授喜欢的,我想是值得找来一看的,毕竟对于我们这些初级的读者大概欣赏的品味也就是从读这种有”生活充满热爱和具有精致的情怀的作家”的作品中逐步建立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9051-328582.html

上一篇:连载小说《博客大赛项目组的故事》第一回
下一篇: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侯成亚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