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红楼教育志: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

已有 3706 次阅读 2018-3-18 13:31 |个人分类:红楼教育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红楼, 教育

 

文/云栖君


很多小孩子在长辈面前,常常会被问及学习和读书的事情。这在长辈那里是表示一种关怀和爱护,但对一些小孩而言,却难免会有些压力或尴尬。林黛玉初进贾府,也遭遇了这份尴尬。


且说黛玉在母亲亡故之后,因年小多病,“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只得在父亲林如海的安排下,投奔贾府,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那年黛玉只有六岁(关于黛玉进贾府的年龄,历来有争议,从六岁到十一岁的说法都有。本文倾向于六岁。但本文讨论的重点不在黛玉的年龄,故从六岁到十一岁这个年龄段的任一说法,都适合本文的观点),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正是读书识字的年龄。如果放在今天,那时的黛玉也正好是每天背着新书包上学堂的小学生。


在这里,人们常常有一个误解,以为黛玉进贾府时已经是一个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这是受《红楼梦》影视作品的影响。特别是陈晓旭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深入人心,让人对宝黛初见时的年龄产生了错觉。


倾向于说黛玉进贾府时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这有依据吗?确实有。《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贪赃枉法被罢黜之后,游历到姑苏当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原文写到,“今如海年已四十……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可知,贾雨村当林黛玉老师的时候林黛玉五岁,贾敏去世的时候林黛玉六岁。紧接着,贾雨村拜见林如海时,林如海告诉他“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从贾敏去世到黛玉启程,应该还经历了丧葬、安顿等一些时日。等黛玉到贾府被安排住处的时候,贾母曾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贾母说“等过了残冬”,说明黛玉进贾府时应该在立春之前或春节之前。按照传统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黛玉应该不会在船上过年。或许贾母早就有话,要外孙女赶在春节前抵达,到时一起过年。所以,林黛玉进贾府时应该只有六岁。


六岁的黛玉初进贾府时是怯弱的,是战战兢兢的。她提醒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因为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何谓“与别家不同”?就是不同于很多一般贵族家庭,当然也包括林黛玉自己家。


这意味着,黛玉来到并将长时间生活下去的贾氏大家庭是和她的原生家庭不同的。她在原生家庭习得的各种言语方式、行为习惯可能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所以,她便特别留心自己的说话和走路。


自从黛玉来到贾府,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对外孙女而言就不仅仅只是一个亲人,而是要对她的成长负全责的监护人。黛玉是那个她“独爱”的女儿贾敏的女儿,一旦爱女离去,老母亲就只有自己替代女儿做外孙女的“妈妈”了。


当她哭着把投奔而来的黛玉“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的时候,在贾母的内心深处,责任感应该比悲痛感更加强烈。


所以,她在了解了黛玉的身体、生活、随从等情况,安排了黛玉的住处之后,便开始询问黛玉的受教育状况。不仅养育黛玉,教育好黛玉也是贾母现在的责任。当然还包括将来给黛玉安排一个好的归宿,这是后话。



书中写道:“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


这是黛玉到贾府之后,第一次正式直面自己的教育问题,也是第一次调整自己关于“读书”的认识。


因为,在贾母这里,黛玉第一次对于“读书”的概念发生了认知失调:读书可能并不是“读书”,而只是认字而已。认字和读书是两码事,读书是比认字更高的学习阶段。所以,贾母会说自己的孙女们还没达到“读书”的阶段,只是在“认字”阶段。


此刻,黛玉就略显尴尬了。姊妹们还在“认字”阶段,难道黛玉自己就到“读书”阶段了?自己是不是显得太不谦虚了?黛玉是聪慧的,她很快就调整了自己脑海中关于“读书”的概念。当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就说,“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红楼梦》里,“读书”和“认字”是分得很清楚的。比如,第四回写李纨,“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罢了”;同样在第四回写薛蟠,“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而“读书”主要是指以科举为旨归,苦读四书五经,最终能体会圣学“天理”,即“读书明理”。这也是贾府上下主流价值观最看重的。


且看第四十三回薛宝钗对林黛玉讲的这一段话。宝钗说: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在这里,“读书”和“明理”被清楚地分为了两件事。读书是为了明理,不明理不如不读书。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学习程度的进阶大致有三个阶段:识字——读书——明理。


据此,教育内容的安排也常常是分阶段的。元代教育家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被奉为元、明清三代“教学计划”的准绳。它就把教育分为了三大阶段:


(1)预备教育阶段:八岁入学之前,读《性理字训》、《童蒙须知》、《千字文》。


(2)基础教育阶段:八岁入学至十五岁,首先读朱熹的《小学》,然后再读“四书”及《孝经》。再读《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春秋经》并三传正文。


(3)提高教育阶段:十五岁以后,首先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然后在读经书的基础上学史、学文,比如《资治通鉴》,韩愈的文章和《楚辞》等。在学经、学史、学文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将“性理”、“制度”、“治道”三方面综合学习。


可以看出,程端礼提出的这三个阶段基本是对应“识字——读书——明理”的。在八岁之前的“预备教育阶段”主要进行的就是识字教育。识字教育一直是我国古代私塾教育的第一任务。教育的方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因为对识字的重视,中国古代便出现了一系列很有影响力的识字教材。比如,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


这些都是专门的识字教材,虽然蕴含着一些浅显的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活道理和道德价值观念,但主要任务是为了识字。当然,读《四书》是读书明理的过程,但同时也是识字或强化识字的过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识字、读书和明理三者虽然可以分开,但也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根据这个主线,天下的人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不识字的人、识字的人、读书人和明理的人。在《红楼梦》中,不识字的人是大量存在的,那些老奴、婆子、丫头们,像焦大、周瑞家的、袭人等都不识字;贾琏、贾珍、贾蓉、薛蟠这些人念过书,但算不得读书人,只能算是识字的人;如果不把读书限定在为科甲读书这个范围内,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这些人基本都可以算是读书人了;至于明理的人,如果专指读书明理,那在《红楼梦》中是很难找的。如果把“明理”延伸到对人生智慧的体悟,那么有一个人倒是可以算得上,那就是刘老老。刘老老真诚善良、恪守本分、“难得糊涂”,也是《红楼梦》中一个要紧的人物,只是她完全不识字、没读书而已。另外,还有两个厉害人物,那就是贾母和王熙凤,她们都是管家的高手,但她们却都读书有限或识字不多。


可见,同样是上学几年或十几年,有些人只是认得几个字罢了,完全缺乏知识的熏陶和书卷的气息,更别说“明理”了;有些人虽然知识丰富、文质彬彬,但缺乏应有的道德素养和对真理的认知。


贾母说,“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这不像是在说她的那几个孙女,倒像是在说现在的很多的学生和所谓的读书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21-1104530.html

上一篇:周敦颐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快乐
下一篇:红楼教育志:教育之败与《红楼》之成
收藏 IP: 113.240.249.*| 热度|

1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