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余孟孟:读书到底像什么?

已有 4484 次阅读 2019-4-9 15:03 |个人分类:思孟读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书月

文/余孟孟


读书像什么呢?

 

有人说,读书像交友,经常见面就亲切,交的多了就吃得开;有人说,读书像爬山,越往上爬眼界就越开阔;有人说,读书像采药,仰取俯拾,不断充实自己的储备;还有人说,读书像心痛,心痛的时候注意力只在那上面,顾不得其他,而读书也是如此,读进去了外界的一切都不管了。

 

其实,与交友、爬山、采药、心痛相比,我觉得读书与人的关系可能更日常一些。具体来说,读书更像吃,像穿,像住,也像行。

 

读书像吃。把“食物”和“书籍”做类比,是古今中外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中经常可以听到“咬文嚼字”“啃书” “消化知识”等说法。英文中也常用“吸收”(absorb)、“消化”(digest)、“狼吞虎咽”(devour)等动词来描述人的不同阅读状态。我们还常说,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有两种食粮,一个是物质食粮,另一个是精神食粮。所谓“精神食粮”主要就是指“书籍”,是以“吃”的形式来表达书与人的关系。善于读书的人,是非常注重对所“吃”对象进行研究的,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必须吃,哪些选择性地吃,都有讲究。作家刘心武的读书法就是用四种动物不同的“吃法”来类比的。即:有的书可以“狼吞”地读,了解其大概内容就可以了;有的书则可以学蟒蛇,先整个吞下去,然后再用较长时间将其完全消化;有的书则可以像牛那样,不断反刍,反复深入领会;有的书则可以像吃“猫儿食”那样,每次“吃”一点儿,最终食尽。

 

读书像穿。“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在变化人的形象气质方面和衣着有类似的功效,而且功效往往更大、更持久。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五行之中,书属木,而木克土。所以,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掉人身上土气的过程。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书籍确有一种力量甚至是魔力,只要你常常碰它、翻它、读它,它就会给你染上一种气息,就像穿了一身隐形的衣装。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一出场给人的印象是有很大不同的。读书人的身上有一种外在衣着掩饰不住的精神气质,或文雅,或深邃;而不读书的人的身上除了外在的衣物,剩下的就是一具油乎乎的肉身,露骨而苍白。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拉开窗帘,读书人身上还有一层美丽的纱窗,而不读书的人身上则是精光的一大面玻璃。

 

读书像住。人们常说,书是心灵的家园,是精神的避风港,是灵魂的栖居地。可见,人在思想上是可以住在书里,可以住在字里行间的。正如史蒂文斯在《读者》中所说的:“我整夜坐着读一本书,仿佛坐在一本黑色书页的书里。”住在不同的书里,便可以体验不同书所建构的精神空间。住在《论语》里,会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的生命追求,以及和弟子通过对话实现教育的生动场景;住在《红楼梦》里,会看到大观园儿女的欢笑、纯净、无奈,以及花开花谢、人生无常;住在黄仁宇的历史著作里,会体会到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多彩画卷,还有引人入胜的历史细微处。会读书的人,不会永远住在一部书里不能自拔,他永远懂得“串门”的道理。想去参见某位大师或某部著名作品,打开书就可以闯进大门,然后很快便登堂入室,不必客气,想住就住了下来。然而,真正懂书的人,就像真正懂生活的人,也永远有几处可以作为家的居所,时常栖居其间,享受住的快乐。

 

读书像行。读书与旅行的密切关系很早就被人发现了,所以它们经常一起出现。清代文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还有人说:“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翻开一部书,从头往后读,书里的世界一点点打开,或万里云烟,或千山暮雪,真真正正是一次实在的旅行,而且更便捷,更细腻,更富有想象力。人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中读到的湘西一定比现实中的湘西美丽多了;从贾平凹的《废都》中读到的西京城一定也比现实中的西安城有韵味多了。会读书的人,也像会旅行的人,懂得快慢结合、详略得当,有的地方快速扫几眼便可,而有的地方非得停下来细细琢磨不可。旅行有时候最好有个旅友,一路上相互照顾、相互提醒、共同交流,而读书有时候也最好能有个书友,大家共读一本书,时常交流心得,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那么,读书到底像什么呢?你也许会有更妙的回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21-1172307.html

上一篇:余孟孟:书是最安全的情人
下一篇:你和书有场“命中注定”的约会
收藏 IP: 113.240.249.*| 热度|

2 武夷山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