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pingy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pingya

博文

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遴选建言

已有 5551 次阅读 2011-6-6 17:4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style,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公布今年院士候选人名单,农学部有52位,加上管理学部涉农候选人,差不多有60位了。其中,挂衔上农业科研、高等院校或涉农单位的院长(书记)、校长、会长、所长、主任的,至少在90%以上,纯“秃瓢”候选人微乎其微。

 

名副其实地是官员博弈院士桂冠。

 

在“官本位”体制下,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实际上是政府行政级别的投影。按官职分发职称也是不成文的规定。农业科研院所流行这样的顺口溜:“先入党,再做官,期刊专著任主编,快速戴帽研究员。”什么官呀、职呀自然就会“送货上门”。一些底蕴不足、研究乏力、喜欢走曲线攀升的人,在荣任院长、校长、所长或主任职务,或就职党委、监察、后勤的官职,随之便是科研资源聚集的“马太效应”,什么理事长,什么会长,什么协主席等等,“官大学问长”,从官途再入“士途”更快捷方便。这是中国特色。

 

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盛行“官学两栖”,有官衔有学衔的人,控制着体制内的决策权和研究资源,比如科研项目、课题经费、出国考察、评职定级等。院长(或书记)高居体制金字塔顶端,通常一把手领衔主持几项国家项目,二把手主持几项省(部)级项目,整天飞来飞去,出会入宴,尽管长期不从事科研工作,甚至连写科研报告或论文都是越俎代庖。一位农业大学教授坦言:以前一个导师带两三名研究生还能尽职尽责,现在要带十好几名,多的要带二三十名,个别的竟多达八十几名。有这么一大批博士、硕士还有临时工帮忙给力,还能不快出成果、发表论文?多数人都是成果累累,著作等身被冠以“著名科学家”称号。

 

很明显,即便不是有意识的,政府力量已经或多或少地向院士倾斜,院士的终身荣誉称号逐渐演变成了终身权力。学而优则仕这句古训已经异化官位高则士科研人员议论:“一生为官,通达谙练,进入耄耋之年,又要顶戴院士花翎了。”

 

若干人议论之后,仅对农学部候选人遴选院士提出以下建议:

 

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所以首先从中筛选出纯“秃瓢”或基本“秃瓢”候选人,优先“入士”。

 

二、对“官衔过多、成果累累、著作等身”的候选人,要认真核查每年每月每天投入研究的劳作和时间,仅靠挂名主持许多科研项目尽管国家奖项累累应予剔除,凡挂名“主编”学术专著要略去不计,署名首位的学术论文要审查投入?有人指出管理学部有一位农学候选人,“入官前”曾研究水稻,但“入官后”却在小麦育种国家大奖中排位第二。类此成就亦应剔除。

 

三、农学部候选人中有一位农民科学家、山东登海种业董事长李登海。李登海确实对中国玉米生产做出贡献,但毕竟院士是以科研成果、学术水平论高下,如果开此入选先例,肯定明年将有吕平安(小麦育种家、国家大奖,胡书记去年专访)、程相文(玉米育种家、国家大奖、温总理今年专访)等等遴选院士。建议在农业生产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科学家,可以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或其他最高荣誉称号。

 

四、长期任职部长、副部长或类似级别的政府官员,已经享受国家最高级地位、待遇、荣誉了,没有必要再“鸠占鹊巢”挂衔一名“院士”。如果社会地位显赫,身体不错,建议遴选各级政协委员甚至常委或当个参事、顾问什么的,让他再发挥几年余热。

 

中国工程院现有739名,官员众多,既往不咎了。本届增选院士候选人485名,增选不超过60名,差不多八里挑一,应当珍视!

 

这个建议可以名副其实地使科学家、官员、企业家各得其位,摒弃“官员”博弈,保证遴选院士“少而精”。

 

佟屏亚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ornexper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3-452316.html

上一篇:登海种业深陷“超级玉米”泥潭(品种饥渴症5-7)
下一篇:种粮食的面积越来越少了
收藏 IP: 211.155.251.*| 热度|

3 zzjtcm zhouguanghui dajiangyoude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