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凸显“品种饥渴征”(5)
登海种业因培育掖单号、登海号玉米品种发展壮大进入资本市场。新世纪以来因郑单958和先玉335热销,登海种业业绩急剧下滑并致连年亏损。登海种业老板通过全国人大上书,声称要培育出亩产2000公斤的“超级玉米”,博得科技部8760万元的经费资助。通常培育一个品种需要7~8年,还不一定培育出最理想的。2007~2010年,登海种业“短平快”地拍出了6个“超级玉米”并通过审定,试图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但最后以登海662“超级玉米”黄淮海折戟沉沙惨败而告终。
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公告称:“国审玉2009010登海662,经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瘤黑粉病,高感玉米螟。”呵呵!就这样一个什么病害都不抗的品种,怎么会堂而皇之地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呢?期颁农业部正直的官员或审定委员能勇敢地揭示内幕。
再看看登海种业销售登海662品种的包装袋上怎么写的:登海662“抗病性好,在山东省高抗茎腐病和瘤黑粉病,中抗小斑病和矮花叶病;在河南省高抗茎腐病和瘤黑粉病、中抗矮花叶病,适应性广”。这就昭然若揭地暴露出登海种业有关人员的道德底线,构成了对人民的欺诈与犯罪。(新世纪记者供图,采自河南禹州市方岗)
“超级玉米”横空出世彰显农业科研领域的浮夸风、国家品种审定部门的“潜规则”、假冒伪劣种子的源头,这就营造一条稳固的保护链和利益链,玷污民族灵魂,缺失道德血液,构成对广大人民的蔑视与欺骗。对于深陷泥潭的登海种业来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攫取的是金钱,获得的是民愤,丢失的是良心。
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今年3月,农业部通报有7家种子公司玉米种子发芽率不合格——登海605榜上有名(单粒播种,发芽率85%)。农业部限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不合格种子进行封存、作非种用处理或重新加工,严防流入市场。相对于前期先玉335不被农业部主导推介,登海3686被曝属于违规商业化转基因玉米品种,本次农业部对登海605发芽率的否定,无异于对登海种业一次更沉重的打击。
登海种业深陷“超级玉米”泥潭。看来,科学研究无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循序渐进。
丰乐种业加大玉米品种购买力度
——上市公司凸显“品种饥渴征”(6)
1997年4月,丰乐种业(000713)以丰富的西瓜甜瓜资源和品种优势进入资本市场,被誉为“中国种业第一股”。种子法实施后西甜瓜种子利润急剧滑波,而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缺乏育种基础和核心品种。2002年丰乐种业曾转股山东潍坊新立克(集团)公司未果。2005年再遭“上市8年连续6年财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执行行政处罚。
值得惋惜的是:丰乐种业原有一桩绝好发展机遇而被贻误。2001年丰乐种业兼并河南省浚县农科所,拥有浚单18、浚单20、浚单22等系列优秀品种经营权,但丰乐种业盲目多元投资,对种业缺乏重视和开发力度,以致浚单号玉米连续多年或发芽率低,或质量欠佳,或市场缺失,或营销滞后,即使在种子货源紧缺年份依然业绩萎缩。被控股方浚县农科所亦被冻结财务,停发工资,经费拮据,研究停顿。浚县农科所全体职工2005年将丰乐种业董事长吴大香告上法庭,历经两年多的艰难离奇、唇枪舌剑的官司,在广大舆论指责下,最后丰乐种业发出和解信息,解除对浚县农科所的控股,但给丰乐种业留下浚单18、浚单20的经销权。这就是为什么浚单号20玉米从2005年以后迅速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丰乐种业从教训中关注科研育种动向,加大品种购进力度,2009年提出“举全公司之力发展玉米产业”,重视玉米品种开发,并于2010年退出房地产业务。但浚单20品种已为4家(屯玉、德农、太行、丰乐)竞销,推广面积从2005年300多万亩迅速攀升至4000多万亩,丰乐种业仅占部分份额。丰乐种业新近除购进丰两优1号、丰两优3号、丰两优6号等水稻品种外,又以300万元高价购得玉米品种龙单51和鲁单818独家经销权,试图大举进入东北区和黄淮海区。
尚未审定品种遭“哄抢”的故事
——上市公司凸显“品种饥渴征”(6)
种子企业依靠购买品种竞争市场,实质上已经沦为销售种子的“超市”,经理们关注科研单位的育种进展,经常去考察各级品种区试点,发现有苗头新品种或即将通过审定,立即蜂拥而至,以抡先到手为胜。
为满足“品种饥渴症”患者的需要,有人先把可能审定或有苗头的组合挂在网上供作诱饵,愿者上钩。2011年有一个“国字号”玉米品种还未正式通过审定,就有“线人”四方游说,牵线搭桥,立即有3家上市公司和3家准上市公司闻风而动,企图抢得经销权。育种单位看是有利可图的“财主”,报价每家预交1000万元“进门费”,还要保证4年内共同推广面积3200万亩。
这个价码可算是迄今为止创新品种行情的最高纪录了,让几家种业老板踯躅不前,思考利弊。因为该品种主要适宜于黄淮海地区种植,有三家老板觉得与自家主推品种郑单958或浚单20相抵触,增此面积即减彼数量,实在得不偿失。最后经过认真讨价还价,每家“进门费”降至600万元,推广面积仍作为刚性任务,最后有三家公司咬牙进入深水区。要生存要发展啊!就要睹一把。
“品种饥渴症”延伸到尚未取得“户籍”还在区试的品种,折射出种业愈来愈猖獗的潜规则和市场乱象,更凸显出种业公司研发能力近乎空白,沦为缺失品种自主权的生产商或销售商。
通常有内线搭桥,此品种审定不会落空。但万一这个品种通不过审定呢?上述这段“哄抢品种”的故事也就成为镜花雪月了。所以在这里还是暂时略去品种名称和公司名称,恭请各位耐心关注。
“品种饥渴征”产生的后果
——上市公司凸显“品种饥渴征”(7)
综合评述:“品种饥渴征”笼罩整个种子行业,暴露出科研和种业体制的深层弊端,凸显中国种业还是一个没有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改造的“原生态”公司,反映出种子行业还不善于以品种(产品)为基础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更反映了众多的企业无法建立自身有效的研发体系,必须依靠购买和赌注品种艰难度日。
“品种饥渴征”产生的后果
一是加剧产学研分离。没有哪一家种子公司愿意投资科研育种;精明老板有深一层的算法,投资科研是无底洞,可能有所得,也可能“竹篮子打水”。
二是育种人员遍地开花。除科研院所外,地、市、县科研单位和种子公司以及个人都热衷于搜罗材料,快出品种。
三是审定品种与时俱增。只要千方百计“设法走路子跑门子”通过审定关,立即被赋予商品价值,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啊!这就加剧了科研与企业分离,也加剧了种子市场品种的多乱杂。
欲知后事如何?续说科研体制改革..
佟屏亚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ornexpert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