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考察研究记事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系指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中部流域,东西从桑日至拉孜,南北由藏南高原湖盆到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包括拉萨市、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包括18个县市;是西藏自然条件较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西藏的经济发展,关键是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发挥自身的优势,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是中央对西藏的指示。本着这一精神,西藏自治区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经济建设方面,首先抓好“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综合开发,包括:农牧业、交通,以及水电、地热、太阳能、风能等能源。
1988年,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去西藏时,自治区政府提出希望中科院为西藏经济发展做点事。11月,中科院召开了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不仅强调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而且指出科研一定要与生产相结合。为此,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与西藏自治区计经委决定共同承担《西藏自治区开发与经济发展研究》任务。同时成立了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为马李胜和孙鸿烈。
依据任务要求,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计划1989年5月赴藏,野外考察至8月,然后室内总结。考察队负责人为:章铭陶、韩裕丰、谭福安,下设八个课题组,包含经济、工业、交通、水能、地热、土地资源、农业气象、农田水利、农学、林业、草地、畜牧和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计10个单位,40名科技工作者。其中草地畜牧组5人,除我之外,还有田效文、李玉祥、钟华平、梁飙。研究专题名称为《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及畜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1)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人工草地的建设条件、规模、措施及其效益;(3)农副产品利用现状及提高利用率的措施;(4)畜牧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畜群结构的调整方向;(5)提高家畜出栏率及其商品率的途径和措施。
西藏神秘而令人敬畏。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开始向往。雅鲁藏布江的奔腾,布达拉宫的壮美,“世界屋脊”的景观,高寒草原的特色,宗教信徒的虔诚,文成公主的佳话,无一不吸引着我,前往的冲动和念头,一直没有打消。而今,夙愿即将实现,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但是,此地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少,而我年轻时血压就时有升高,去后能否适应?不免有点疑虑。
1989年,新年伊始,进藏的准备工作即全面展开。1月开始,收集西藏草场、畜牧、自然条件等方面的资料;3月,讨论《“一江两河”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协议书。4月初,综考会组织体检,心电图正常;下旬,到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进行减压舱试验,虽左耳内轻度充血,但心电图基本正常,看来对高原的低气压还比较适应。没想到,在月底考察队组织的体检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北医三院做心电图,S-T改变,血压130/90mmHg,又做踏车运动试验,为阳性,血压升至150/100mmHg。我有点不大相信,次日又到北大医院做心电图和踏车试验,结果与三院一致。月底,队长章铭陶召集全队会议,谈及本次赴藏考察任务的来龙去脉、考察内容及其步骤。5月初,再到北医三院进一步检查,提示心肌供血不全,曾有心律失常史。医生开出诊断证明书:高血压、冠心病,休息半月,暂不宜去高原地区。我有点茫然,有点灰心,然而没有死心。我想,考察队准备充分,装备齐全,拉萨又有擅长治疗高原反应的医院和经验丰富的医生,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有性命危险。我与队长交换意见后,决定赌一把,依然随队赴藏。
5月8日,由917大楼出发,来到首都机场。因故,当天未能按时起飞,统一安排在花园饭店住宿。翌日,起飞到成都,住双流机场。10日,在成都逗留一日,逛街;11日,再次登机,飞越邛崃山、大雪山、横断山、南迦巴瓦峰上空。晴空万里,白云朵朵;透过机窗,绵延不断的名山大川、皑皑白雪,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如此绝世无双的景观,令人感叹、令人自豪不已。飞行不到2小时,即到位于贡嘎县甲竹林镇的贡嘎机场。走出机舱,气压突然剧降,相当于从海拔1300米,一下升到3600米,但当时并无不适之感,脉搏约90次/分。我们坐上考察车,沿雅鲁藏布江河谷西行,过大桥,至曲水,折向东北,沿拉萨河河谷而行。这两条河谷,正是我们即将考察的范围。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冰川,上游称马泉河,自西向东奔流于青藏高原南部,而后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其长度为我国第五大河,其水能蕴藏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拉萨一带是为中游,河谷宽窄相间。宽谷河漫滩及其阶地生态条件良好,适合农林牧业多种经营,是西藏的主要农业产区。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流经墨竹工卡、达孜、拉萨、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注入雅鲁藏布江。该河下游,河谷开阔,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水源充沛,亦是西藏的主要农耕区。
从机场至拉萨,路况良好,没过多久,即来到拉萨城区,入住位于北京西路的拉萨市工人疗养院。下飞机3小时后脉搏70次/分,5小时后62次/分,开始感到头痛、胸闷,赶快吸氧。其后三、四天,每天吸点氧气,血压比在北京还低,高压和低压分别变动于90~120mmHg与65~90mmHg,压差较小。16日,去西藏人民医院做心电图,显示肺型P波。
拉萨位于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海拔约3650米。该地,冬不寒,夏无暑,晴天多,降水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很强烈,有“日光城”之誉,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是自治区首府,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是藏传佛教圣地。
13日,工作正式开始。连日召开队会、组会,讨论考察研究重点、调查访问内容,拟订工作日程。其后数日,先后与自治区的计经委、畜牧局、畜牧所和农科所等单位座谈。会议内容大致为:队长介绍考察队的计划与安排,自治区有关单位领导介绍本区的基本情况、农牧业、水利、能源、交通现状与发展设想。双方商定,在认真分析、摸清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措施之间和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远期的开发目标和近期的实施步骤,对开发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开发规模、投资规模和社会经济效益,编制“综合规划”。
19与21日,先后召开二次全队会议,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和考察工作方法,讨论有关问题及注意事项。而后,队长提出要求:要广泛搜集资料,提出设想;专业之间经常交流;每县考察之后,要形成明确概念;重点地区编制图件。畜牧草场组拟定,每到一县,请县政府、计委、农牧局、畜牧所等单位介绍情况,座谈,收集文字资料。而后,实地考察畜牧场、家禽场、人工和天然草地等。
期间,放假一天,开车至拉萨河边,信步来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广场。宫门上方,书有“劳动人民文化宫”七个大字。向北望去,玛布日山近在眼前,山上便是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跨过北京中路即到,但却无缘入内参观。
远望布达拉宫,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琼楼玉宇依山而建,似与山岗融为一体。高大的宫墙之内,重阁叠置,宏伟壮观。中部建筑外墙为红色,是为红宫;两侧为白色,是为白宫。红白相间,蔚为壮观。据资料记载,布达拉宫是集宫殿、城堡、陵塔、寺院为一体的建筑群;系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后来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雪域高原的伟大文化遗产。宫体主楼外观十三层,金瓦铺顶,石木结构,高117米,宽360米,顶部海拔3767米。其中,红宫为佛殿及灵塔殿,白宫是达赖喇嘛起居地。宫墙上有门楼三座,角楼二座。宫墙之内,山前称为“雪城”,山后叫做“林卡”,内有龙王潭。如欲登临到顶,需要攀登900多级石阶。
此时,已到拉萨一周,自感高原反应消失。司机开车,与队友来到西郊,站在一座小山之上远眺,哲蚌寺近在眼前,殿宇铺满山坡,数不胜数,群楼层叠,错落有致。该寺不仅是西藏最大的寺庙,而且在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中地位最高,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黄教三大寺。由于不对外开放,我们也无意前去近看,便匆匆而归。听老队员说,罗布林卡曾是达赖喇嘛的“夏宫”,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园内植物种类不下百种,既有本地的常见花木,也有来自喜马拉雅山的奇花异草,还有国内外引进的名贵花卉,有“高原植物园”之称。如此佳园,不可不去,何况近在咫尺。下午,与同事李继由一起,乘兴缓步前往罗布林卡,行至位于民族路的拉萨剧院时,胸部不适,四肢无力,摄影留念,而后返回住所,卧床休息。回想刚才之事,脑中冒出打油诗一首:乘兴慢步去“罗布”,行至剧场心发怵,没精打采留一影,永记高原缺氧苦。不过,当时内心还是乐观的,觉得这只是偶发现象,自认为在高原工作基本没有问题。
22日,前往位于拉萨河北岸的拉萨市政府,与计委、农委、农牧局和畜牧所等单位座谈,主要内容是,介绍基本情况、生产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结束后,来到拉萨河畔,见“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矗立与此。其上刻有碑文,全文是:“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这两条公路,跨过无数高山峻岭,江河激流;里程之长,海拔之高,工程之大,前所未有,亘古奇迹。筑路员工,风餐露宿,不畏暴晒,忍受缺氧,征服重重艰险,付出巨大牺牲,这是何等艰苦卓绝!这是何等惊天动地!一代伟业,必将永垂青史。
23日,到西藏生物所,拜见所长倪志成。他是我的老同事,是中科院北京植物所的研究人员,正在此挂职工作。畅谈之后,观看标本,熟悉当地常见植物;了解太阳灶的使用情况。据说,夏天15分钟,冬天20分钟,即可烧开一大壶水。
24日,正式开始考察。参观拉萨市种鸡场。该场建有孵化室、种鸡舍、普通鸡舍和塑料大棚。鸡种主要有:拉萨白鸡、来杭鸡、罗丝鸡、芦花鸡、白洛克鸡、普通肉鸡等。主要问题是缺乏玉米饲料,生产性能很低。目标是提高饲料报酬和产蛋率。
25-27日,连续考察达孜县。第一天,与县政府和农牧局座谈。该县位于拉萨河中游,其南北均为山地,中为拉萨河谷,呈U型地貌;以农为主,畜种有牦牛、黄牛、马、绵羊、山羊、猪和鸡。下午,考察河谷的拉木滩。海拔约3750米。该地全为砂土,夹杂卵石,农作物有青稞、油菜,牧草有紫苜蓿和草木樨,畜种主要为黄牛。野生植物有西藏狼牙刺、固沙草和蒿草等。之后,前往甘丹寺。据资料介绍,该寺建于1409年,创办人为宗喀巴,是黄教历史最久的寺庙。寺内有措钦大殿、里玛神殿、羊八犍经院、绛孜扎仓、夏孜扎仓、康村和米村等50多座建筑,布满山坳,规模宏大。当我们来到位于拉萨河南岸的旺波尔山时,有一士兵在此守卫。站在海拔4300米处观望,不曾想,眼前却是一片残垣断壁,不再巍峨壮观。在此,遇到从青海赴藏朝拜的喇嘛,我们感到新奇,与其合影留念。第二天,参观达孜县畜牧所试验站。牧草试验地在曲尼巴河滩,种植有意大利黑麦草、披碱草、紫苜蓿、草木樨等,生长一般,红豆草的鼠害相当严重。家畜主要有黄牛、绵羊和山羊。天然植物有狼牙刺、三角草、长芒草、紫云英等。第三天,再次与达孜县农牧局座谈,副局长介绍了该县的家畜和草场概况。认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畜多草少,草畜均有所退化;人工草地用水得不到保证;懂得种草之人少,管理跟不上。而后,考察新藏村,看到改良黄牛个体小,毛乱,营养不良;补饲饲草主要为作物秸秆,少量为野生的画眉草、剪股颖等优质干草。
28-30日,阅读、分析、整理资料。到农科所畜牧队考察访问。该队,1960年开始养牛,有本地牛、荷兰牛和西门塔尔牛。荷兰黑白花牛不适应,心脏积水,大部死亡;西门塔尔牛比较适应。冬天喂麦秆和青储玉米。羊有本地种和新疆细毛羊,现主要为杂交后代。饲养奶牛赔钱,养猪可以持平。
30日,休息,参观大昭寺和八角街。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系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于七世纪中叶初建。该寺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西藏平川寺庙的布局风格,是藏式宗教建筑的典范。主殿坐东朝西,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由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金像,两侧配殿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人塑像。四周走廊和殿堂满布藏式壁画,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寺旁有公主柳和唐蕃会盟碑等古迹。寺前,香火缭绕,酥油灯长明。磕长头的朝佛人络绎不绝,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蓬头垢面,有的形体疲惫,有的神情淡漠。他们大都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为的是朝拜至高无上的第一佛。他们匐身长拜,闭目祈祷,诚心忏悔,冀望来生。经年累月,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深印痕。我凝视良久,百感交集,浮想联翩:纷繁的人世,奥妙的人生,不同人群的精神世界,竟然天悬地隔。有神论者的内心世界,无神论者不能理喻;反之亦然。究竟是前者愚昧,还是后者无明?千古之争,没有定论。不妨各行其志,相安并进。宇宙浩瀚,神秘奥妙,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也许二者正在渐行渐近,有朝一日将会殊途同归。
大昭寺四周为东、南、西、北八廓街。这里,原来仅是转经道,现在还是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及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其建筑多为白色,街道由石块铺成;尚保留有藏式老房。街心有一个巨型香炉,烟火弥漫;街道两侧店铺林立,经营的商品有铜佛、唐卡、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松柏枝等宗教用品,以及藏毯、卡垫、围裙、皮囊、马具、鼻烟壶、木碗、藏刀、藏鞋、藏帽、酥油、青稞酒、风干肉等物品。同事之中,有的购买铜佛、唐卡、念珠之类,但为数不多。
31日上午,来到曲水县。副县长、计委主任、农牧局、“一江两河”项目组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情况。其中谈到:全县发展方针是“以农为主,农牧林并举,多种经营”。主要问题是水利条件差,几呼全靠山沟水,拉萨河水有的地段可自然灌溉,雅鲁藏布江水则白白东流而去。因缺水,造林不易成活,种草受到限制。所以,要抓水利,搞水电站和提灌站。农区以黄牛为主,牧区以牦牛为主。绵羊用新疆细毛羊、茨盖羊、边莱羊改良;1979年后数量下降,关键是补饲条件差,种草效果不佳。黄牛改良,开始为本交,后引入西门塔尔和黑白花杂交;群众有三怕:“配不准,剩不下,养不活”。引进品种,以西门塔尔牛、黑白花牛及茨盖羊适宜性强,边区莱斯特羊次之。藏民养猪,原为放养,现改为圈养,粮食为主要饲料,成本太高。作物多为青稞、小麦,产量不稳,此外还有蚕豆、豌豆、油菜籽、马铃薯、萝卜等。荒地虽多,但植被很差,草畜矛盾大,烧柴成问题。曲水乡的林草结合搞得较好,草种为紫花苜蓿、红豆草、老芒麦等,但经济上不合算。下午,沿雅鲁藏布江西南行,河谷宽广,水流平缓;沿途荒地为沙土地或石质地,农田与荒地插花分布,其间有杨、柳散布。至色麦,江上建有悬索桥,附近见泉水驱动的水车。继续前进,至月巨,进入峡谷,谷底明显变窄,两岸山体陡峻,河水湍急浪高,奔腾咆哮。稍事停留,返回曲水县城。
6月1日,再次来到曲水,先考察县养猪场。该场六十年代初建场,主要是想解决拉萨肉食供应。八十年代初期撤销,1988年恢复。目前办公与居住条件不错,为藏式新房。本场先后引入7个品种,有内江黑猪、荣昌白猪、杜乐克猪、汉普夏猪、甘肃黑猪、长白猪等。目前仍然亏本,原因是缺乏技术人员,管理、饲料、防病都跟不上,猪生长缓慢。西藏不产玉米,由内地运来,成本高。当前主要是繁殖,发展肉用型猪,为全区提供种猪。而后考察苗圃。主要为林草间作,有北京杨-草木樨、北京杨-紫苜蓿;用提灌浇水。林木郁闭度小于0.4者,牧草生长良好。下午,到曲圃沟考察。该地已大部分开垦为梯田,种植冬小麦和早青稞。插花有荒地,植物有砂生槐、锦鸡儿等;两边山地坡度较大,以石头为主。
2日,参观拉萨地毯厂。该厂设有图案设计室、染线室、制毯车间、挂毯车间;主要生产地毯和卡毯。原料为西藏纯羊毛,全为传统工艺,手工制作,没有机器。现为国有企业,集体经营。产品出口到美国、西德等国,颇受欢迎。目前职工少,产量上不去。最大问题是烘干。参观时,工人正在编织布达拉宫大地毯,据介绍,4人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
3日,来到海拔3720米的堆龙德庆县,县领导随即介绍本县的农牧业、土地利用、交通、能源等情况。该县以保马桥为界,其东南为农区,西北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天然草场退化相当严重,面积尚无准确数据。总的经营方针是“以农为主,农牧副林并举,综合平衡,相互促进,稳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灌溉用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缺乏技术人员和资金;尚未把中心工作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边远地区“等、靠、要”思想严重。关键是要解决资金和人才。今后设想:将全县划分为5个经济区域,即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城郊区和林业区;按区进行优化布局,纯牧区以牦牛和绵羊改良为主,加大适龄母畜比例;半农半牧区调整畜群和作物结构,主要种植春播植物青稞、春小麦、豌豆和油菜,搞黄牛改良;农区适当扩大冬播作物比例;城郊区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根据拉萨市的需要,发展蔬菜、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林业区,开发堆龙河和拉萨河两岸,发展用材林和果树。当前重点是开发两河沿岸,发展工业尚不现实。
进藏二十多天,车来车去,步行很少,感觉良好,一直留意定位研究站的选址问题,觉得从社会和自然环境看,将站建到拉萨附近比较适宜。期间,除看到不少寺庙、佛塔外,经幡、嘛呢堆、转经筒、“六字真言”石刻等更是随处可见,无论高山还是河谷,无论村庄还是牧场,无论屋顶、帐篷还是石头、树木,都有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动。佛偈声声,不时入耳;松烟缭绕,处处入目,真是神圣之土,真是神秘之地。
正当工作顺利进展之时,岂料飞来意外之灾。4日在无任何诱因和先兆的情况下感冒了,全身不适,心跳加速,食欲不振。
5日,钟华平陪我到西藏人民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ST波下移。检查时,我把手表摘下,放到身旁,检查完起身便走,几分钟后发现手表没了,回去寻找,已不翼而飞。这块上海牌手表,为瑞士机芯,购于参加工作之初,计时准确,昼夜为我服务20余年;突然失去,多少有点惋惜。6日,入住位于北郊的西藏军区总医院。几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不日,全队人员开赴当雄考察。此时,我思绪滚滚:到拉萨已近一个月,活动范围局限于4000米左右,且活动量极小,连这都适应不了,下一步到海拔更高的地区考察,又当如何?还是面对现实,该退则退吧!否则不仅无所作为,而且还会给同事增添麻烦。于是征得队领导同意,决定打道回京。
10日,出院。返回工人疗养院途中,远观位于军区总医院东边的色拉寺。色拉寺坐落在色拉乌孜山麓,建筑连绵起伏,鳞次栉比,层楼叠阁,雄伟壮观。据说,其突出特点是辩经活动历史最为悠久。
11日,留守拉萨的司机送我去贡嘎机场,车开至雅鲁藏布江边时,我有气无力地说:“下车留个影吧,以后来不了啦!”。我犹如一个受伤离队的士兵,既留恋着战场,又无可奈何地归去。此行,兴冲冲而来,病怏怏而回。考察刚刚开始,尚未分析研究;布达拉宫内景、药王山、神山-米拉山、圣湖-羊卓雍错和纳木错,均为去成,真是遗憾至极。
回顾以往我所参加的九次科考,一直身体尚可,安然无恙,没想到这次却败下阵来,并至此结束了我的科考生涯。
这项工作,考察结束之后,全队编写出了《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包括:综合区划、农田水利规划、种植业规划、林业规划、畜牧业规划、能源规划、工业规划等内容。但我均无缘参与,因已转入其他研究项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