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hong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hongLiu

博文

唯有他,把世界各地的冷板凳都坐了

已有 4089 次阅读 2023-3-8 22:34 |个人分类:数学家|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唯有他,把世界各地的冷板凳都坐了

武汉理工大学:刘永红

Fig7.jpg

我倒是很想把标题上的“冷板凳”换成“大长腿”,阅读量会大增?实际上,我要说的“男一号”,只有“数”情怀,没有浪漫到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家的工作 = 做大学问 = 坐冷板凳。就像伟大的精神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在他固定的座位上完成了他的巨著《资本论》。

dfb09c7d58be40a1bcef237dbf96ba59.jpeg


马克思(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你看这篇小文章,正好我有“冷板凳”,你坐上去你会怀疑人生,是一件值得你开心的事,因为这个“男一号”是一个传奇人物,你从标题就可以猜想到。遗憾的是,他早该在我国家喻户晓,当然现在也不晚,他在数学界的影响就好比贝多芬在音乐界的影响。然而,音乐是感性的艺术,数学是理性的科学。

14ce36d3d539b600fe9ccebffc6dbb2fc65cb72f.jpeg

贝多芬(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他到底是谁呢?还是数学界的“男一号”?其实他就是无国籍数学家——保罗·爱多士(Paul Erdős


爱多士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数学传奇人物爱多士,要想在一篇短文就能描述他的全部研究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对数学从不“挑肥拣瘦”,比如,大大小小的定理的证明,艰难的还是一般的猜想的证明,提出一些恐怖的还是简单的猜想,这些都是他涉猎的对象,准确地说,都是他的“精神伴侣”,其数量之大十分惊人,在满世界漂移中,他借别人的办公室、借别人的客房,管他机舱还是火车,只要有个冷板凳就可以了,这样一个可爱的大数学家,发表1500多篇数学论文(1/3是他独立完成的)、专著及文章。重要的是,他对期刊从不挑剔,比如,欧洲一些不知名的期刊他会给论文他们,就连俄文期刊他也会给,因他提升了他们期刊的知名度,但也困恼一些远方的学者比如中国,在评审论文或自己做研究时,就只能看到论文标题,叫我怎么追索呀……

爱多士还搞出一个惊人的数据:与他合作撰写论文的人超过450个人,据不完全统计,大约500人。说起来,我国的数学家与他合作的人数,我都不好意思用零头来形容。好在我国两位数学家华罗庚柯召爱多士的亲密的朋友,由于他与华罗庚有信件往来,使他受到美国政府部门的监视,干脆不给他签证。

910aa2a59d7e027484fe660dd9fbdb43.jpg 

         华罗庚(图片来源于网络)             柯召(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在美国的10年里从未放弃有朝一日回到他的祖国匈牙利的希望。由于他一名犹太数学家,在当时没有工作,只能靠借钱生活,想一想,他曾经度过身上仅有50元的苦难日子,一个大数学家的悲惨世界。在做完了数学会议演讲,便开启流浪模式;做完了学术访问,便继续流浪生涯。唯有他,把世界各地的冷板凳都坐了。

值得一提的是,1984爱多士获得了国际数学界一个最高奖项:沃尔夫奖(Wolf),有50000$,他以他父母的名义向以色列的一所大学资助了30000$,作为博士后奖学金,而他只留下720$,剩下的用来帮助亲戚、同事和研究生。

最浪漫的是,有一个学生居然改变了爱多士的行程路线。故事是这样的,这个叫阿拉底的学生,写信寄到匈牙利科学院,想见爱多士,用现在的话说,他是追星一枚。阿拉底同学让他父亲把他的研究成果给数学家爱多士看,“对你没兴趣,但对你儿子有兴趣。”爱多士幽默的说,他决定重新调整旅程,本来是去澳大利亚,当阿同学见到他心中的“大明星”心情格外激动,“那一时刻要说有多紧张就有多紧张”阿同学回忆说,“他跟我谈话时,就像我很小的时候他就认识我一样”。万万没想到,爱多士用他改编的一首诗作为见面开场白:

这就是马德拉城

咖喱与木豆的故乡

依尔斯只对依安加斯说话

依安加斯只对上帝说话

爱多士说:“这是波士顿的诗的变体,改了原诗中区分等级的3个名词:Lowells, Cabots, God。”

R. Boas说:“职业数学家从证明中了解一些东西,其他人则从说明来了解。”真的,你不必了解爱多士的证明的优美,只要了解爱多士像一个诗人,他也有唯美浪漫情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9678-1379510.html

上一篇:黄金契机:建议设立“全国科学日”,推动中国科学发展
下一篇:我对一门研究生在线课程的概述
收藏 IP: 221.235.76.*| 热度|

8 王涛 尤明庆 郑永军 杨正瓴 陈波 王安良 王启云 guest8559215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