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论文答辩,回答提问比你想的更重要
武汉理工大学:刘永红
论文答辩,是研究生最后一场艰苦“战役”。
由校方组织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答辩申请人的论文质量、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等作全面的考核与评价。一般来说,答辩委员由两类专家组成:一类是,大同行;另一类是,小同行。有些委员提前审阅了论文,他们肯定是有备而来;可能有委员在你报告时临时翻阅论文,但一点不影响他的提问。
实际上,答辩也是一种考试,而且是高级形式考试。其实,回答提问比你想的更重要,意味着只有正确回答提问才能确保答辩成绩优秀。
最值得指出的是,研究生打探委员的提问属于违规行为或称之为作弊行为。这样,不仅使答辩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对研究生的成长造成永远抹不掉的阴影。
在答辩时,研究生只有两件事情:首先,报告自己的论文(或简称自述);其次,回答答辩委员的提问。
往往研究生对第一件事情:准备得很充分。如,论文报告提纲,并制作漂亮的演讲PPT,调试好现场演示的实验或软件等。
对于第二件事情:把握不很大。因为不知道答辩委员提出什么问题,担心回答不出来,比较紧张,所以由导师组织预答辩,是消除研究生正式答辩时出现紧张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已成为很多导师的常规操作。
要知道,“提问”是有原则的。
那么,“提问原则”是什么呢?具体有以下五条原则:——
原则1:严肃性。所有无关论文的提问都是无效的,因为干扰了正常的答辩。不要以活跃气氛为借口,提无技术含量的问题。
原则2:主题性。围绕论文内容提问,涉及基本思想、概念、方法,描述的逻辑性和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技术性问题(如,数学描述,硬件软件等是否正确)。
原则3:考核性。通过提问深入了解研究生研究工作的优缺点以及论文完成情况,尤其是学术道德方面的提问,例如,某个方法是你提出来的还是别人提出来的;若有其他人代笔的嫌疑,答辩委员是会提问的。值得指出的是,不要整出学术辩论题让研究生回答,意味着提问人与答辩人会争论不休,还会导致导师或其他委员参入辩论,使答辩变成大辩论会,这样就不等于研究生答辩了。
原则4:时间性。一方面,宝贵的时间提宝贵的问题,避免提太大的技术问题,让研究生回答一个问题得花半天时间,这样就占用了其他委员提问的时间;另一方面,研究生要管理好回答提问的时间,要重点突出,抓住关键,避免废话。此外,答辩主席会提示会卡点。
原则5:数量性。在提问的数量上有基本要求,也就是进入答辩“史册”的几个提问,至少4个为妙,但也有3个的,具体要看各个学校的要求。也许你回答了大大小小7,8个问题,但答辩秘书或研究生自己填写表格时,只写你回答精彩的部分,并且满足最低数量要求,便大功告成。
“提问类型”,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1:知识型。主要针对论文中基本概念及相关技术的提问,回答要准确,不能模糊或想当然。更不能不懂装懂,答辩委员可是做了“答辩攻略”的。你也许还不知道,有的牛委员本来就是国际期刊的编委和评审人,对已经发表的牛论文他能很快看出存在的问题,更何况研究生论文呢?!实际上,研究生的论文存在的问题多的去了。例如,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够你喝一壶、数学描述关键技术缺乏推导问题、缺乏理论依据问题、论文中举例太小问题或太少问题,等等。但,一般来说有经验答辩委员能够把握提问的尺度。
类型2:追问型。一般是回答问题的拓展问题,包含广度和深度两种情况:往往广度上的追问一般研究生没有想到,可能会得到一点提示,如果你的回答不是令人满意也不必纠结或紧张,影响下一个问题的回答;如果真的一点没思路,也不要冷场,赶紧告诉答辩委员,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等思考一会再作答,接着回答新的提问。注意,不要随便就说该提问超出了论文范围或其他同学对此问题有研究之类的没用的话。
类型3:兴趣型。总有答辩委员对你的论文很感兴趣,无论是大同行还是小同行,他们想通过答辩的机会把他感兴趣的有趣的问题抛出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提问人知道正确答案,如果你的回答无懈可击。那么,他会很高兴并为你点赞;第二种是,提问人并不完全知道答案,但他想听听你对该问题的看法,带有学习的“味道”。那么,你的回答就不要拘谨,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
综上所述,研究生答辩是你的舞台,你终于站在学校的三尺讲台——报告你的研究工作,回答答辩委员会提问,你面对的是一场“硬仗”,打好了终身受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