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
费曼1935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最初主修数学,后转修物理学,193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4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2年,24岁的费曼加入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小组,参与秘密研制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 1951年到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学教授,1965年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费曼在康奈尔大学举行的“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信使系列讲座中,发表了对数学家的看法:“数学家们只注重处理推理的结构,而非推理的内容,就像他们自己所说的,他们不需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不必知道自己说的是否正确。”
推理是人们根据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的重要逻辑方法。任何推理的结构都包含前提、结论和推理形式。前提是已知判断,是推理的出发点和根据;结论是由前提而推出的新判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推理形式。
我们知道,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均有真假性。费曼批评数学家们只会闭门造车,仅仅关注推理的形式,而不关心推理的前提和结论是否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相符,这会导致推理的前提或结论成为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谬误,使数学理论失去客观真理性,违背了数学描述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初衷。
这里举一个《随机过程》只关注推理形式的正确性,而不检验前提和结论的真假性,从而导致《随机过程》理论与实际布朗运动现象及规律不符的典型案例。
1905年,爱因斯坦早首先对布朗运动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布朗运动扩散方程,得出了大量布朗粒子在扩散过程中的浓度服从正态分布的结论:
f(x,t) ~(0,2Dt)
式中f(x,t)为大量布朗粒子t时刻在位置x处的浓度,D为扩散系数。
1913年,维纳(Wiener)在阅读完爱因斯坦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论文后,试图建立描述单个布朗粒子运动现象及规律的数学理论。
维纳认为一个布朗粒子在t时刻的位移为x(t)也服从与浓度f(x,t)相同的正态分布规律,于是提出了如下的布朗运动基本假设:
x(t)~N(0,σ2 t)
式中σ2=2D。
显然,维纳的布朗运动基本假设违反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维纳用浓度数量关系代替位移数量关系,没有保持“位移”概念的同一,犯了典型的“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逻辑错误。
维纳基于上述隐含逻辑错误的基本假设(前提),推出了dx/dt=∞的结论,从而得出了“布朗运动瞬时速度不存在(布朗运动路径处处不可导)”的著名论断。
事实上,《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早就表明:单个布朗粒子的位移不服从正态分布,布朗运动的瞬时速度为功率有限的白噪声。布朗运动的瞬时速度(导数)不仅存在,而且可观测。
遗憾的是,数学家们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一心闭门造车,从不检验前提(布朗运动位移服从正态分布)和结论(布朗运动瞬时速度不存在)是否与《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结果相符,导致《随机过程》布朗运动理论无法正确描述布朗运动现象及规律,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提供了错误的理论、方法及工具。
参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