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与治理。

博文

博士生成为独立研究者的旅程 精选

已有 5770 次阅读 2024-5-24 09:59 |个人分类:学术志趣|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引用:Gardner, S. K. (2008). “What’s too much and what’s too little?”: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n Independent Researcher in Doctor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9(3), 326–350. https://doi.org/10.1080/00221546.2008.11772101

摘译:邝宏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注册心理师)

 

[摘要]基于40名化学和历史学科博士生在两所机构的经历,文章探讨了博士教育过程中学生向独立研究者转变的旅程,特别是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博士生的社会化过程包括了解学术文化、学科文化和组织文化。这一过程涉及学生学习成为独立学者所需的价值观、技能、态度、规范和知识。博士教育的独立性要求学生从依赖教授指导的学习者转变为能够独立进行原创研究的学者。这一转变是博士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独立性要求将带来巨大的挑战,学生在博士论文阶段尤其难以适应独立研究者的角色,部分原因是缺乏来自导师的协助。学生需要在过度依赖和缺乏支持之间找到平衡。过度的独立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而过度的依赖则可能阻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帮助博士生成功过渡到独立学者,培养单位和导师可以通过提供结构化经验、工作坊、定期检查和持续的指导以支持学生。

 

学生被鼓励在学术努力中,逐渐摆脱对导师指导的依赖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一个权威主义的社会结构中(即研究生院)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具有潜在的悖论性质,这种性质并不总是被当事人(导师和学生)所认识到。实际上,教授们对学生说:“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要有批判性、创新性,并对已建立的知识体系提出质疑;但请记住,我们将是你必须做什么以及你如何进行此事的唯一仲裁者。”——Rosen & Bates, 1967.

 

成为独立学者是博士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读博期间发生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详细描述了两所大学中的40名博士生(化学和历史学科)经历的通往独立性之旅,这一旅程根植于学术社会化过程。

Brenda,一位历史学博士生,在她的项目论文阶段过渡到独立研究者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她很高兴完成了论文答辩,但她也感到筋疲力尽。Brenda描述了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她从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教授指导的学生到几乎独立的人。她解释了博士教育中的悖论:“如果有人一直牵着你的手,你将永远学不会独立思考;如果牵你的手太少,你将会一败涂地。”Michael即将完成他的化学博士论文。他解释了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的挫败:有时感到被导师抛弃了,大多数人需要导师的一些指导。

对于Brenda或Michael来说,成为独立研究者所需的过渡并不容易,但它是美国博士教育固有的一部分。事实上,研究生院委员会清楚地界定了培养博士独立性的要求:每位博士生的经历都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博士生对自身学业负有更大的责任。学位的授予取决于学生的创新性,这需要主动性和创造力。

完成博士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主动性、创造力,承担更大责任,这导致博士生遭遇许多挫折。这也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主要因素。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过渡到独立尤其困难,因为这与他们之前的教育经历明显不同。例如,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通过学术创新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从习惯于与教师紧密合作过渡到独立从事课题研究;不同学科文化也有影响,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通常会与他人合作,而人文学科的学者则通常孤立地工作,缺乏合作的学科文化对人文学科博士生走向独立极为不利。

作为过渡到独立学者的最终活动和产品,博士论文常常成为许多学生最困难的时期,特别是在这个活动意味着要在孤立中进行。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向独立过渡,因为学生必须首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创建结构,最后撰写实际的论文。完成答辩后,就成为一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独立学者。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博士生的学术社会化。

它是一个不寻常的双重社会化。既有学生的角色,又在向一名独立研究者过渡。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需要博士生发展出学术社会、团体或组织成员所需的价值观、技能、态度、规范和知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不成功的社会化导致了博士生退学。因此,独立进行学术研究是博士教育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Weidman等人将研究生的社会化描述为四个发展阶段:预期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和个人的。预期社会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学生进入项目时,需要学习新的角色、程序和要遵循的议程,会将角色需要的行为、态度和认知期望内化。正式社会化阶段的特点是由研究生观察导师和高年级学生的角色,同时学习角色期望以及如何实现期望。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关注任务问题,而这个阶段的沟通是通过课程材料的信息性、通过接受规范期望的规范性,以及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整合性来实现的。非正式社会化阶段指的是新手接到任务后被期望能进行独立研究,这时互动最多的是同学/高年级同学,此时学生开始感觉自己不像学生而更像是专业人士。在个人阶段,学生将个人和社会角色、个性和社会结构融合,角色被内化。研究生接受了特定学科文化的价值观,并调整自身行为以满足它的期望。

Weidman等人(2001年)关于社会化的理论是理解研究生学术社会化的有用模型,但它忽视了学科和机构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的研究对其进行了拓展。在博士生学术社会化中,独立性成为一个关键话题。通过社会化过程向独立转变,涉及三个社会化阶段。下面描述了三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经历的独立性转变。

第一阶段(入学阶段):学生们开始适应博士生的角色,并了解新的期望和责任。他们从依赖本科阶段的学习模式转向更独立的研究生文化。第一阶段被描述为从申博到开始博士生课程学习的经历。这个阶段通常只持续几个月,但被访者说,这对他们选择一个学校而不是另一个学校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个阶段的任务和经历包括浏览招生简章;提交所需的材料;参观;与目标课题组教师和研究生会面或交谈;最终决定;搬到新学校;参加迎新和最初的几个月课程。在这个阶段,学生们还在上课前与他们的新同学和教师见面,并适应他们作为博士生的角色。这等同于Weidman(2001)的预期社会化时期。从个人和人际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正在形成关系,并了解博士生和未来专业人士角色,感受周边人员对于他们的期望。

关于独立性的转变,第一阶段标志着学生现在成为了研究生,从本科经历过渡到更独立的研究生教育文化。这种独立性首次出现在许多学生搬到一个新城市时。如一个被访者说“试图弄清楚要住在哪里是我最大的担忧。”过渡到研究生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是外界对她工作的期望以及她独立能力的变化。研究生学习所带来的那种独立性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从教学型高校毕业的本科生跳到研究型高校读博会碰到更多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阶段(整合阶段):学生们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开始与导师和同行建立关系,学习如何平衡各种责任,并准备考试。第二阶段包括博士生开始读博直到获得候选人身份的阶段。这个阶段不仅包括课程学习,还包括融入其他部分,包括与同伴和教师的社会整合,年度考核,以及担任助教等。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门槛,形成的关系、经历和体验对社会化至关重要。在第二阶段,学生们对与同伴建立关系感兴趣。其他研究生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经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刺激和社会支持的来源,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学生们通过这些经历建立友谊和与同伴的联系,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研究生经历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他们和你处于同一水平,他们已经经历了你现在正在经历的一些事情,或者他们之前已经经历过,所以他们可以告诉你可以期待什么,你可以与他们互动。与同伴的非正式社交互动也频繁发生。在化学系中,这种互动以学生所在的实验室小组为中心。博士生在这个阶段也同时与导师/教师发展关系。通过非正式互动,学生选择与之课题有重要关系的教师或专家。不同学校或学科,选择导师的时间和过程完全不同。选择导师并与之建立联系是学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读博体验和毕业。他们不仅选择了他们的导师,还选择了他们的同伴群体。历史系的博士生也如此,这种关系以密切的个人关系为特征,学生和导师定期见面。虽然许多历史学生也讨论了他们依赖同伴的指导,但他们普遍期望导师指导。一个支持性的导师通常比拥有特定研究兴趣的导师更重要,如果没有支持关系,他们的整个读博经历将变得困难。

关于独立性的转变,第二阶段也是学会管理和平衡读博过程中的责任,这是许多学生在本科经历中没有准备好做的事情。“你将不得不学习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学会如何平衡助教职责和其他责任;平衡课程的工作量”。总的来说,第二阶段的经历为“关键独立转变”做好了准备。矛盾的是,博士生与同伴、导师建立的关系通常在第三阶段是需要逐渐摆脱的,为独立的博士论文研究过渡。

第三阶段(候选阶段):学生们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开始准备学位论文,并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这个阶段是他们最需要独立性和自我指导的时期。在处理了第二阶段的结构和任务之后,学生们进入了他们博士经历的最后阶段。第三阶段标志着学生通过了考试,或者获得了候选人资格。在这个阶段,学生们主要专注于他们的课题研究,并展望未来。这个阶段的程序性结构包括博士论文研究,通常包括在第二阶段考试过程中完成的早期研究提案,以及实际进行研究、撰写研究结果、为找工作或博士后做准备,最后以毕业结束。在这个阶段,人际发展围绕导师、同伴变化,包括博士生的自我定位从学生到独立研究者的转变,类似Weidman等人(2001年)所描述的个人阶段。

独立性问题是第三阶段的组成部分。大多数被访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缺乏这个阶段所需的结构和自我指导,许多学生感到没有准备好面对。之前的阶段更结构化,但第三阶段缺乏结构,让人找不到方向。学科上有差异,尽管两组学生都讨论了这种向独立性过渡的必要性,但化学学生更倾向于谈论他们在进行这种过渡时的困难。化学学生常常提到,没有人指出我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好。对缺乏指导感到困惑。当这些学生过渡到独立性和自我指导的水平时,他们要在“需要导师”(依赖)与“不需要导师”(独立)之间找到平衡。“他一会儿告诉我需要变得更独立不要事事找他,一会儿他又严格限制、不满意我按照他想法去做研究”。在科学领域,导师必须通过学生生活,因为学生是实际进行研究的人,导师的创造力是通过学生表达出来的,这驱使他固执己见。学生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创新,导师想学生听从他的指示,这容易产生冲突。此外,在这个阶段,学生们感到孤立或孤独,这与学生们正在经历的向独立性过渡有关。对于历史博士生来说,这种感觉尤为突出。当你进入自己的课题,你不再担任助教,你没有参与其他课题,与他人的互动骤减。学生们经历的孤立和独立性是博士生学术社会化过程中固有的一部分,因为学生承担了独立学者的身份,这在专业领域是必要的。

接下来做一个总结讨论。

博士学位颁给一个独立学者,或者是一个独立产生原创研究的学者。博士生正在向更独立、更少结构化的环境过渡,他们会对自我指导表示担忧。下表从程序性、关系性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呈现了博士生向独立性过渡、成为博士的三个阶段。

阶段

持续性发展

关系性发展

个人发展

第一阶段

申请

建立同学、教师、导师的关系

认知发展转变,从学生身份到博士生身份的认同

第二阶段

完成课程学习

与导师和教师的关系发展,从依赖转向独立

从学生身份向学者身份的转变

第三阶段

成为博士候选人,开始进入课题到完成答辩毕业

与同学的关系整合,从课程助理关系转向更紧密的导生关系,再转向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关系

在更广泛的学科文化中形成专业角色,平衡职业角色

 

多位学者已经对博士教育中的独立性问题发表了评论。Egan(1989)认为这种独立性水平与早期教育经历不一致,早期教育接受被动性并鼓励学生依赖教授。博士生可能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样的独立性,但他们却不方便承认这一事实,求助可能被他们解释为能力不行。这正是本研究中许多学生讨论的悖论,这也是许多学生感到孤立和频繁困扰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印证了Weidman等人的学术社会化理论,同时“独立性”主题又拓展了这一理论。总体而言,尽管在向独立性过渡中出现了学科差异,但学生仍然讨论了他们发展中清晰的时间段,这些时间段转化为他们经历中的三个紧密相连的阶段。

以下是一些教育启示。

从访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在从博士项目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讨论第三阶段独立性障碍的多名学生在早期阶段需要更多的指导,以帮助他们进行这种过渡。研究生院和导师可以在该阶段之前,构建多个需要原创思维和独立性的课题,与博士生一起工作,帮助他们过渡到独立。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这可能通过课程经历或其他课程机会来实现,让学生独立进行大规模研究或研究项目,为他们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做好准备,或者通过与同伴的合作项目,为他们准备原创研究和独立工作所需的思维习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学生还可以从结构化的学习小组和有关博士经历中的问题研讨会中受益。同样,处于同伴模式中的学生,如化学学生,他们将从早期一起做导师的课题中建立的共享经历和同伴关系中受益。导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在第三阶段开始博士论文研究时独立的脆弱性,并应与他们保持联系。导师还应该与学生合作,在研究期间安排定期的会面,以提供必要的反馈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正经历向独立过渡的阶段,并且为学生提供时间管理研讨会,以帮助他们成功应对这个任务。最后,培养机构和学生应该寻求在所有阶段过渡到独立性时的支持机会,例如建立写作支持小组和持续的同伴指导关系。

 

作者介绍:邝宏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研究兴趣为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心理学?),欢迎关注我的科学网博客,欢迎您发邮件至kuanghongda@163.com与我一起交流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倾听您的故事,与子偕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35419.html

上一篇:走出学术低谷
下一篇:天马行空的兴趣
收藏 IP: 111.192.243.*| 热度|

14 王涛 汪运山 孙颉 崔锦华 郑永军 邝宏达 朱志敏 杨正瓴 柳林涛 文端智 聂广 曾杰 姚伟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