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与治理。

博文

天马行空的兴趣 精选

已有 2524 次阅读 2024-5-28 00:42 |个人分类:生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的思维是跳跃和发散的,指出我这个习惯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

这个男人是我在北理工读博士时,给我讲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那日苏老师。

那老师主要做科学技术哲学,讲课当然离不开他哲学的思维逻辑。

我记得他上课讲命题、概念和背景的关系,下一个定义。这个对我很受用。

我对他记忆最深的,是他讲穿着,全身加起来不超过三种颜色。

他喜欢日本的科技文化和礼仪,总是彬彬有礼。这让我觉得他很古板。

不像我这般毫无“章法”。

每次他上课都是西装笔挺,大热天,他也是这样。

我记得,我跟他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用比喻、拟人之类的方法,经常跳出他的概念之外,去共同讨论一些问题。他发现我的思路跳的太快了。经常不在一个频道上讨论问题。我追求理解,他追求推理。虽然殊途同归,但走的路却不一样。这影响了我们的关系,我们不能成为专业上能讨论的那种“好友”。只能谈生活上,谈一些不痛不痒的琐碎事。他指出了我思考问题的这个特点。我记得,这点在我之前的日志也谈到过。而我发现,我深深依赖着这种思考问题(思维)的特点。所以会选择心理学专业,心理学专业那么大,我又会选择,靠理解和同理见长的心理咨询。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另外指出我这种思维特点的,是一个女生。

我读大学本科二年级的时候,一个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女生,指出了我说话的特点。我当时不觉得的有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原来那个时候我没头没脑,就是一颗缺乏打磨的石头。她已经从另一个层级,对我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俯视。可能是我的《逻辑学》就没听课,或者听不懂。或者是她们专业注重写作的逻辑。而一下子不适应我这种没逻辑的。

这种发散的思维,带给我很多乐趣,也带给我很多苦恼。

这种发散思维,没逻辑让我吃尽了苦头。就数我读博的时候,那真是痛苦。这种痛苦,到现在还延续着。写作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经过博士写作训练,现在写博客,比之前轻松了一些。

其中的另一个苦恼,也是今天要讲的主题,便是我的兴趣变化太快了。

看我博客的人,可以想起前面我写的一篇《从今天开始,做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其实,这就是我这种发散思维带来的苦果之一,一种易变的、甚至是有点“轻浮”的兴趣。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我一直都不缺乏快乐,因为我兴趣善变。然而,它的缺点是,我很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就是一个下山的猴子。这又不得不想起之前有个女生给我起的外号,猴哥。哎,本是一头牛,却有了“猴”的灵魂。是不是就成了一头疯牛呢?

可能是心理学救了我。当我把这些发散的思维和积极幽默联系到一块的时候,看问题总是有不同的角度。

或者不是,而是我的年龄救了我。我一直期待着四十不惑。到时候,我的精力逐渐提供不了我那个澎湃思维所需的动力,就开始逐渐罢工。思维也就没那么发散了。

我倒是期待它这样。因为这几天,我又开始对我的选择摇摆,罢工。我又过上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生活。有时候,我觉得它不好。

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它挺好的。

兜兜转转,它还是会有歇脚的时候。这时候,告诉自己,别再换了,别再变了。看材料,看文献,一会儿,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收不回来。觉得可做的研究太多了,世界太有趣了,这让我过得充实。但问的问题太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等于什么都没问。学问做不深。

写这篇日志,就是告诉自己,自己是立过Flag的人,不能随随便便换了,会被人嘲笑的。当这样观察自己,去做一些反思,又可以和陌生朋友交流的时候,我突然感到莫大的安慰。感谢科学网,哈哈。让我发散的一览无余。

作者介绍:邝宏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研究兴趣为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心理学?),欢迎关注我的科学网博客,欢迎您发邮件至kuanghongda@163.com与我一起交流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倾听您的故事,与子偕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35878.html

上一篇:博士生成为独立研究者的旅程
下一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收藏 IP: 111.192.243.*| 热度|

2 孙南屏 guest5602113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