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如果说这个过程你不着急肯定是假的。
表面上很淡定,但内心还是会有一些焦急。
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反思,并逐步改善。下面是对阿尔法说的“我说过了,你都不听”这句话的反思。
阿尔法毕竟那么多年没带,和他相处算是很融洽,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和之前说的一样,我想让他在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上,有一个更好的水平。甚至他在玩上,也不是很专一,这也不是个好习惯。比如,虽然体育表现得很不错,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骑自行车,样样能行。也都会和小朋友玩,而且上手很快。但他的缺点是不专一,不喜欢有难度的挑战,更谈不上坚持,他怕吃苦。这些运动如果是比赛竞争时,想赢怕输,输了以后有明显的放弃不想继续,还有偷懒。爆发力可以,但耐力不足。这些点让我很担心。
最近,因为我想改变他这些习惯,又惹他恼火了。
比如,我想带他去打篮球,说去一个室内篮球馆(在一个商场内)。他答应了,但很明显他表达想去那里,是想着商场有吃的,然后还不报班参加训练,去那就自己随便玩玩。他说他会去是这种意思。
听懂他的意思后,我出发时就打算不去商场的篮球馆,直接去了学校的篮球场。走到半路的时候,阿尔法发觉走的方向不对,他就开始嘟囔,怎么不是去商场的球馆,怎么是去桂电啊。
我临机应变说商场的球馆满了,没场地了,不能打篮球了。
他说出发的时候怎么不告诉我呢?
我说忙忘了。
然后他因为没去成商场的球馆,生闷气。这种生闷气,也是我想改变他的一种坏习惯。是他执拗的一种表现。想要什么东西,不会延迟满足,马上就要得到。得不到就生气,在她妈妈那里,有时还动手打人。在我这里变成了生闷气。他的这种需求没被立刻满足而产生的愤怒,如果没有及时疏导,会带来麻烦。比如,破坏关系。小时候被宠大,没有环境习得欲求不足时的商量。趁现在,还有机会培养。
第二次,还是去球场。上午十一点他临时想去打羽毛球,我就带他去学校打羽毛球。路上顺带看了一家篮球馆。下午,他说要去打篮球,五点的时候,我们就出发了。我径直带他去学校的篮球场。
路过上午看的室内篮球馆时,没停,我默认是习惯去学校的篮球场。
他又嘟囔怎么不去山下的室内球场,不是去路边的篮球馆吗?我想去室内的篮球馆打球。
他生闷气,愤怒情绪又表现出来了。
我跟他说,出门的时候没有要求去室内球场,我就往学校走了。但他说,他说过了,我都不听。(这时不能跟孩子去争辩他是不是说了?我是不是听到了?因为争辩已经没有意义。记忆是会被动机改造的,如果没有录音录像,就没必要争论出门时,到底他说了没有、我有没有听到。)
主要还是沟通出现了问题。
首先,我没有提前跟他确认时间、地点、事件三要素。
其次,我有意忽略他的不愿意、不喜欢,按照我的意愿给他安排。因为他由着他的性子来,想做啥就做啥,常常把无聊挂着嘴边,还会把责任推给别人。我想改变他这种散漫、任性自我的性格。
如果慢慢来,一步一步沟通,还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情绪是一种动机,当我给他一些负面的评价,他是有反抗的。但是如果我给的太频繁,或过头了,他就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比如他会套用负面评价“我就是*** ”。
所以在沟通的时候,我应该更加细致观察。及时调整,要用更多的耐心,迂回前进。尽量不会让“我说过了,你都不听”这样的事情发生。
把这扩展到师生的沟通中。其实,很多时候师生沟通也产生了“我说过了,你都不听”这样的情况。因为导师要贯彻他的学术意志和想法,强压任务下去。并不关注学生的目标和方向,这会让学生感到“做不完、根本做不完”“越做事越多”的感觉。如果没有给一个预期,那么就会变成遥遥无期。学生自己就会用各种策略进行反抗,产生矛盾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我的强压继续下去,不但现在关系会变得很糟糕。阿尔法长大后,面对权威,他可能跟现在的很多研究生的师生沟通会很类似。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依照生活经验,他认为他的想法只要一表达就会被抑制、打压。面对上级安排的任务,不会愉快地接受,但也不会拒绝。如果感觉不爽,就通过拖、不努力、低质量完成,去做默默无声的抵抗。
其实,还是可以找到沟通的突破口的。
我要有更多的耐心。
触类旁通。过一种有趣味的生活。
作者介绍:邝宏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2023.9-2024.7),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博士(2016.9-2020.7),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兼职心理咨询师(2020.7- ),中国农业大学兼职心理咨询师(2023.9-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注册号:X-22-396)、国家二级心理咨询(2010- )。研究兴趣集中在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心理学?),欢迎关注我的科学网博客。如果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欢迎您发邮件至kuanghongda@163.com与我交流,倾听您的故事,与子偕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