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工作者是极少数的群体,以《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披露我国研发人员共计635.4万来看,科研人员在人群中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五。也就是周围一千个人,有5个人可能是搞研发的,如果科研群体大于研发群体,那么这个比例可以再扩一扩,比如一千个人中有10个人。但,还是很少的。
因为隔行如隔山,在非科研工作者眼里,他们认为这跟他们做的一样是重复性的工作,熟练了就可以很快做完。因此,认为写论文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最近碰到两件事情,让我产生这样的感受。
第一件事是有个朋友在读函授本科,他咨询一些写论文的事情,他认为写论文对我来说就是分分钟的事。于是想用时间交换的方式,他帮我照看娃,我帮他分析论文数据。然而他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数据在我这里,是用不上更高级的统计方法的,只能做做百分比。他在研究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做好。问卷设计也就没达到学科的要求了。他没有按照他的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去设计他的研究。自然,这样的问卷不能符合学科的毕业要求。他认为,一个博士对一个函授本科毕业论文简直是杀鸡用牛刀,但可惜,他收集的数据不是“鸡”,可能是蛋,可能是别的。即使对一个博士生,做一个本科毕业水平的论文,也不是分分钟的事情。需要花费挺多时间的,三五天还是要的。码字不是容易的事,创新更难。因此这个交易没法做。我智能告诉他,他现在做了无用功,这样的数据可能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标准。
第二件事是应一个朋友邀请,给他带的非全日制硕士在统计测量方面做一些指导。同样,他们拿来的东西都没法看,没有进到现有的研究范式中。得一步一步手把手地教。这就体现出课程的重要性了。因为如果是导师单个指导,很难兼顾通用性,总是以该生具体的问题出发入手。非全日制投入在课程、自学等的时间都没有保障,这必然导致论文的质量低。这里,都不要求有什么创新性了,就是在做一些基本的学术训练。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术的敬畏是大打折扣的。学术训练的过程,做学术的过程是充满质疑和否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学术的情感逐渐建立起来。未经过学术训练的人,可能很难对学术过程中的困难产生共鸣。最可笑的事,就是某个学生在毕业答辩前密集的修改,而我不停的提问题(他认为是刁难),他打了个微信红包,我直接删掉他的联系方式,并告知朋友这个学生我无法指导了。
码字是不容易的,学术创新的码字更不容易。
要不然就会有很多人吃这碗饭了。这就是不可替代性。
然而要把一件学术作品做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投入可以说是无底洞。
因此学术是很奢侈的事情。很多人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去形容这个工作,特别是当看不到学术的价值的时候。他们会用各种难听的词去形容这个不情愿的工作。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术这个工作的奢侈性。它的产生就是跟一群无忧无虑、吃饱喝足,不愁生计的人有关。即使现在学术成为一种职业,但它本身带有的这种奢侈特征却没有改变。它吞噬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
有人称教授为学术守门人,我也慢慢懂得了学术守门人的意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