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忙完立项课题的开题,
感觉自己又经历了一次博士开题一样。
我总结对比了读博开题和课题立项开题的一些感受,如下:
1.deadline会带来压力,相信这种压力是能转变为动力的
这个学期前半段一直在忙上课,
根本没有时间准备开题。
然后deadline如期而至,
赶在提交的那一刻,完成了开题的所有工作。
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提升了效率。
对比读博期间的开题,
在选题阶段,经历了很多否定、换题、最后定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比较煎熬,但最后你会发现,
你最后定的题目,跟之前的几个题目,
还是有规律可循。
所以坚信,每一步都会有收获。
读博的开题也经历deadline的问题,
到了既定开题的节点,
你会发现效率大增。
以上列举了我认为的一些积极的思维方式,
能培养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一种工作习惯。
2.坚信你和指导老师是命运共同体。
指导老师有很多种风格,
有很多种类型。
居于是否匹配和不同立场,
对单独的个体来说,每种类型都有优缺点。
找到对开题有利的点,多扩大有利的点,
直到顺利开题。
在这里,不管是哪种风格的导师,
请你一定坚信,你和指导老师是命运共同体。
以上是读研开题的感受。
项目开题,就相对简单一点。
因为立项项目已经完成了选题定题,
立项项目的开题,是让专家把关怎么让课题实施方案更有可行性。
但我和指导老师之间,
仍然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指导老师签字是需要负责任的,
这意味着他们承担着学术守门员的角色,
可以理解为类似“师徒”的关系。
也是一种信任关系,
也是一种支持和对你的研究工作的肯定。
3.提前规划,让事情的发展更有连续性
这一点可能并没有什么新奇的,
但它确实是一个经验。
努力朝着自己的毕业大计前进吧,
你和指导老师都希望看到这样的状态。
回看来时路,
那些花时间读你的初稿,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
都是值得感谢的人。
文末感谢莅临线上开题答辩的各位专家,为了凑一个时间,大家都作出了努力:调整了自己的计划;下班后选择先待在办公室等开题结束后再回家;推迟了自己另一个会议的时间;在照顾生病孩子时,抽出一小时宝贵的时间;下班后克服新老校区之间的高峰拥堵,一到家就上网投入我的开题工作。记录这些花絮,一是表达感谢,二是想呈现一下开题之外大家的努力,这些对于年轻而身在校园的同学来说可能都没看到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