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懵懵懂懂来到人世间,遍尝人生百味,日益觉得亲情友情之可贵。
家庭永远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现在的社会,对家庭单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我常常感怀父亲在世时的那种舐犊情深 ( shì dú qíng shēn ) ,如今,为人父的我,在静下来的时候也会想:儿子的内心世界,我该如何去读懂呢?他年幼,但绝不“无知”,可以说是我们大人的贴心小宝贝。他用他的天真,时刻感染着我。
想想偌大一个中华,传统的中华文化精髓中,有一股强大的父子情,也正是这种父子情,传递着中华优秀灿烂的文化,同时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我读的,是有关诸葛亮教子的相关文稿,如《诫子书》、《与兄瑾言子瞻书》等: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与兄瑾言子瞻书》: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蜀志》本传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须〕静也,才(欲)〔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豪)〔倦〕,可以至醉,无致於乱。○《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七
其中,《诫子书》用现在的话来阐释,可以作如下观: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来看详细的句子理解】: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诫子书》书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就是我们熟悉的“德、智、体、美”等。文章中,“静”“躁”相对,他还特别告诫: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实在是言简意赅的名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