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姜东身、卢刚和张益唐(一)

已有 3661 次阅读 2015-6-18 01:35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标题中提到三位主人公都曾在求学生涯中遇到很大的挫折,而结局却大不相同,颇令人感慨。]


“姜东身,男,XX大学研三学生。2015年5月18日,28岁的姜东身从学校图书馆六楼跳楼身亡”,百度百科如是概括了我们的第一位主人公*。如果人们进一步了解,就会得知姜当年以603分的成绩考取武汉某大学,毕业后工作两年还清了助学贷款,之后就考入了XX大学读研究生。据说,姜考研的主要动机是希望毕业后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也是绝大部分读研者的动机,就是找个好工作。

这里忍不住插一些“题外话”:很多的研究生,读研不是为了追求学问,而是为了搞一个“敲门砖”,或者是当作一个跳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没有诚意的表现。研究生教育不是普通教育,而是一种职业训练,就是做科研的初步训练。我们知道,在职场上,“诚意”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没有诚意的人,职场的大门永远是对TA关闭的。在研究生这个职业阶段,学生没有诚意,导师就没有动力,或者就很费劲;反过来,导师没有动力,学生必然会走很多弯路,或者连连受挫,进而失去信心。如此以来,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到头来学生自己吃亏。然而,很多研究生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读研就是进入职场,至少是半个职场。你和导师交道,而导师是职场中人,只能以职场规则行事。在职场中,有利于上司者或生存或受捧,不利于上司者或吃亏或受气或出局,就这么简单。可以这样说,诚意是职场中的第一道德。就读研来讲,主动权在于学生。想想看,你一个初入职场的人,啥也不懂,还不谦虚,还要玩“身在曹营心在汉”,谁会待见你?!所以说,在职场如果没有诚意,就该出局。

但另一方面,大学这个职场毕竟有其特殊性,它是以“育人”为主要职能。你不可能完全以职场规则对待学生,后者基本不属于劳动者的范畴。作为导师的一方,应当谨记尊重学生,设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想想看,作为导师,你有着稳定的工作,有比较成熟的科研经验,处于“婆婆”的位置,总之是相当有利的位置;而学生除了一把力气,几乎什么也没有,怎么做自己说了也不算,按你说的做也不一定就得到预想的结果,总之是处于不利的位置。这就决定了,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主要地应当是由导师领着走,而且必须是在导师自己能“罩”得住的领域里做,否则导师能起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呢?反过来,作为导师,应当能对新手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有全部的预估和预案,除非你是第一次带学生。硕士生的课题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未知性,又要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就是要有“备胎”和“救生圈”;导师在必要时还得下水救人,或者背着学生过河。当然了,很多导师干不了这些“粗活儿”,但你至少应能释放一些正能量给学生。

言归正传。凡事出、皆有因。从网上流传的姜的遗书中看,很多内容都是看别人怎么怎么样,也有很多的判断和断言,或许是与当时的心理状况有关,但也可能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和他人去比,好像平时关注的闲事很多。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话应验了。特别地,“恨”这种东西,很多都是由于当事人的压力和想象而变得愈发剧烈。而当人们处于极端不利的处境时,矛头往往会指向有直接厉害关系的人。不过话说回来,“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某个人被恨,大抵是因为他可恨,这个倒是很准的。无论姜的遗书有多少情绪化的内容,无论姜本人的思维方式如何,能形成那样的“恨”,这就是被恨者的“罪”了。更何况,一个半截子入土的人,如此不厚道,使得学生以死鸣恨,失败之极也。虽然我们无法了解逝者当时的心理状况,但是抑郁、悲愤、绝望肯定是有的。至于直接的厉害关系人,自然是要背负着逝者的恨而活下去了。


(待续)

 

 


*本文摘引时以XX指代某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898747.html

上一篇:RG 天体物理
下一篇:推测
收藏 IP: 110.178.71.*| 热度|

4 霍艾伦 鲍海飞 李方和 张忆文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