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我看《中国制造2025》

已有 3113 次阅读 2015-5-21 09:58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发展计划

我看《中国制造2025

 

最近中国百名院士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给中国未来的十年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这一份立足于中国当前科技能力提出的发展蓝图,看上去是可以实现的,收获也似乎是令人鼓舞的,这里说说我的个人看法。

中国式的发明创新有一个特征,就是跟着指挥棒走。领导预期中国会走核电、风电、太阳能发展之路,所以全中国的能源基础投资统统集中到这几个领域,产能足以供应全世界,挤垮全世界的竞争者。从输电的高压变成超高压,这是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上道理是浅显的,电压越高损失越小;实际上风险是巨大的,一次故障足以黑掉一大片省份。但是这种技术有利于中央集权,所以还是上马了,而且没有对手,因为无论哪个国家都达不到中国的集权程度和长官意志。中国高铁的竞争优势在于对付冻土的施工技术。可是冻土技术只能适应人口稀少的北方,所以中国第一次高铁技术输出的俄国高铁的竞标对象只此一家,别无选择余地。当全世界都在弃核废核之际,只有中国在汇集各国技术,做大做强。美国西屋输出给中国的技术是ACP700,中国自主产权的技术是ACP1000,反正比美国大一号,放大50%就是自己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造,中国就实现自主创新了。这种自主创新,有着鲜明的集体为本的色彩。中国做大做强的领域,基本是美国不愿意深入的技术,比如燃煤超临界机组、输电超高压设备、高铁超高速动车、通讯超廉价手机。中国把人口众多,知识廉价的市场竞争优势发展到极致,达到了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的比较竞争优势,所以现在拼命发展军事,以期摆脱美国的影响,维持自由市场的公平和稳定性。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所做的一切,还是符合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多一点。

中国确立的10大重点领域,颇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因为中国知道自己的竞争劣势,即教育系统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所以都是选择在现有的可以预期获得渐进收获的领域投资,是可以理解的。我的专业领域(特种设备的灭火技术),可以在这10大重装备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找到明确的应用领域,可是如果国人不相信国货,对于灭火系统采取进口策略(符合亚当斯密的比较竞争优势),就不是我等科研工作者可以解决的科研文化问题了。中国和美国同等类型的军舰如果拿出来决斗,一人开一炮,一直到对方沉没,往往是中国军舰先沉没,关键是我们的消防灭火系统没有跟上,因为这不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对象,就没有人投入,就没有人重视。中国硬件的设计目标还是停留在关心“温饱”的初级阶段,试图在某些领域获得突破,所以中国最新式的坦克开到俄国马上会趴窝。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没有发现针对软件支撑系统的重视,也就是说,导致温州动车事故的软件问题,还会影响下一个十年。

从文化角度来说,中国习惯稳定,不喜欢渐进,后者是典型的英国保守主义的思想,遇到中国的典型气候,就不能扎根发芽。中国学者喜欢作通史,所以在专业史领域往往很浅薄;中医思想搞整体诊断,所以,中医病症看上去是一笔糊涂账。问题在于,人人都不能超越中国的文化定式,所以科研投入大,科研文章多,而学术理解浅,科学贡献小。所谓保守主义,就是渐进的态度,发现问题立即改,不求革命,存在就是合理,“苟日新,日日新”。所谓自由主义(或理想主义),就是革命的态度,建立理想的制度,然后发现问题总糊弄(求稳定,搞问责,不思进取),最后不得不革命。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多次革命,与中国气候的极端性有关。因为气候容易走极端,所以中国的问题只要能糊弄过去,就不是问题。所以个人主义和保守主义,就无法在中国扎根,这是我的对气候问题带来文化的附带看法。

硬件是有形的,软件是无形的;武器的战斗力是有形的,自救力是无形的;设备的功能是有形的,可靠性是无形的。实现有形的突破很容易,比如中国制造的各种成果。实现无形的积累很难,比如,中国各地的地铁系统的通风排水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设计解决方案。《中国制造2025》,恰恰没有重视这些重点领域的软件支持工作,而这就是中美两国科技水平的差距。如果软件也得到重视了,中国就是美国,也就没啥区别了。《美国制造2025》,在哪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891705.html

上一篇:科研灵感之“理论是个大美人”
下一篇:为何西方古代没有科学?
收藏 IP: 36.63.206.*| 热度|

6 曹聪 武夷山 孙华 李亚平 范志强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