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大师的境界 精选

已有 6325 次阅读 2009-11-14 05:55 |个人分类:工程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治学态度, 大师境界

说说大师的境界

 

最近,看到科学网赵老师的博文“跨学科交流+开辟新领域=创新的境界(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015”,笔者不敢苟同。跨学科未必都有效,笔者认同的成功公式是“谨守自己的本行+完善知识结构+寻找突破环节=大师的境界”。对大师而言,没有什么是创新的。某些理论有缺陷,那是实验手段不足,计算工具不充分造成的,一旦条件成熟了,所谓的新发现不过是旧理论在另一处的应用罢了。不断开辟新战场的人,一定是水平不足,成就相当了了,不值得仿效。大师们,被人所称道的通常只有一点,到处开花,处处结果的人,通常是个伪大师,因为他没有被别人所称道的基础贡献。

笔者跟托来若上过几次课,深深感到他的学术渊源和传统的影响。他的专长领域是缓燃,说起火灾蔓延,滔滔不绝。然而,在火致流动领域,他就没有那么自信了。没有自己的研究,很难发表高深的意见。术业有专攻,我们怎么可能期望有一个面面俱到的专家呢?如果那个专家方向很多,其水平是非常可疑的(因为他没有能力继续申请研究基金,不得不改换领域,不能持之以恒,属于投机者)。以此来衡量古今中外所有的专家,大都可以做出相当的判断。美国社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专业化程度高,只有在某一领域有专长,才会有名气。面面俱到的专家,Billing Rate也是最低的,因为别人并不认可通才。对这一点的认识,东西方社会有很大的差别。术业有专攻,才会有名气和待遇。像亚里斯多德和达芬奇那样的通才,千年产一个,中国社会更不可能产生。

曾经有一回,笔者给德瑞斯作报告(碰巧听众中有德瑞斯罢了),他看着我的方程,立刻指出了方法的局限性,令人不能不佩服大师的境界。也许,有人说,无他,唯手熟耳。这种学术上的手熟,不就是大师的境界么?还有一回,笔者跟塔曼尼尼说起自己的实验,他立刻指出了我的可能问题,并指出解决办法。作为最大保险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的地位不是吹出来的。这两人都是埃蒙斯的学生,大师的风范存焉。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有可能大师的结果,这是笔者作为末学后进旁观者的感受。只有专攻,才能创新。所谓的跨学科交流,通常是投机取巧,四不像的作学问态度,不适合用来培养大师。

 

有道是,大师过后侃大师,高山仰止说名流。持之以恒加机遇,无限风光在专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270875.html

上一篇:为了教训的纪念2
下一篇:消防形势之管窥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苏青 黎在珣 孟津 吕喆 李志俊 曹世雄 kx25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