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界限与自我实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自我源于思考 逻辑思维,创新实验,完整自我——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知识传播体系

博文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早期抗抑郁类药物的发现

已有 10611 次阅读 2012-4-10 13:55 |个人分类:医药|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抗抑郁, 三环类, 酰胺类, 丙咪嗪

新药发现史话(二十)   Brief History of Drug Discovery(20)  

 

本文禁止转载。——彭雷

 

通过动物行为学研究药物的神经精神作用是首先由药理学家David Macht1915年开始的。诸如大鼠迷宫试验,爬绳奖励食品试验,和其它的条件-反应行为实验。在研究阿片生物碱对于大鼠行为学中,D. MachtMora两人于1920年创制了“精神药理学”这个词汇。

酰肼类化合物发现于1870年代。1874年,Emil Fischer在斯特林斯堡的拜耳公司实验室发现了苯肼。由此他开始以此为基础研究糖类物质,这些工作使他在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剑桥大学的Mary L. Hare1928年发现一种可以氧化胺的酶。1937年,另外两支团队给了这个酶起名为“单胺氧化酶MAO”。

 

25、异烟酰异丙肼

为了发展抗结核药物,人们把异烟肼修饰为异烟酰异丙肼。1952年,在芝加哥的西北医科大学的Ernst Albert Zeller发现异烟酰异丙肼可以抑制MAO。随后研究发现MAO可以在脑内把血清素转变为羟基吲哚乙酸。1957年,NIHSidney Udenfriend,布罗迪等人对此机制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

1952年,在纽约Sea View Hospital医院的Irving J. Selikoff Edward Robitzek在比较异烟肼和异烟酰异丙肼时,发现后者有更大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一开始这被认为是副作用。但一些结核病患者的兴奋状态过于明显,并且闹出院。Baylor大学的Jackson A. Smith得知了这件事,开始相关的研究,他发现本品会使抑郁病人的状况得到非常大的改善。世界其它几个地区的学者也发现了酰肼类药物致人兴奋的现象。

1957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大会上,异烟酰异丙肼治疗抑郁的相关结果得到发布。于是人们顺着这个发现继续研究,发现它会使动物脑内的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并且这个升高与单胺氧化酶(MAO)的抑制有关系。同年,Hoffmann-La Roche公司参与进来,对数百名抑郁患者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试验。

它于1958年作为第一个正式的抗抑郁药物上市。但1961年,由于肝脏毒性而退市,不过法国目前仍在使用。而同类的异唑肼(罗氏公司)、苯乙肼(Warner-Lambert公司)、强内心百乐明(Smith, Kline, and French公司)等更小肝毒性的药物先后上市。

 

26、丙咪嗪

三环类抗抑郁药则通过抗组织胺药物发展而来,氯丙嗪的成功促使药企开始研发相关化合物。瑞士药企嘉基(Geigy,诺华前身之一)也是热心的研究者之一,他们合成的化合物中有一个编号为G 22,355的,由德国医生Ronald Kuhn1912-2005)检测其神经精神药理活性。但没有发现其镇静作用。但Kuhn发现抑郁患者使用本品后,精神状态得到了很大改善。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在1957年《瑞士医学杂志》上。

这一药品被命名为丙咪嗪,这是第一个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本品效果非常强,所以部分患者会产生轻度躁狂的副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871-557579.html

上一篇:新药发现史话(十九)精神类药物的发现(利血平、氯丙嗪等)
下一篇:新药发现史话(二十一)镇静类药物安宁的发现
收藏 IP: 180.175.27.*| 热度|

2 许培扬 杨立泉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