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与诗歌能让人获得哪些讶异感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4年7月18日)
2005年,北京搞过一场“照亮黑夜的烛光——科学经典名篇朗诵会”,我曾参加了该朗诵会的一点前期策划,也欣赏了朗诵会的演出。这场活动非常成功,可惜,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12年之后的2017年,保加利亚裔美国学者玛利亚·波波娃首次策划组织了一场题为Universe in Verse(“诗篇中的宇宙”)的大型诗歌朗诵会。后来,同一题目的朗诵会年年举办,只在新冠疫情期间停办过一次,2024年4月举办的朗诵会已经是第七季了。为了不显单调,朗诵会中间会穿插一些音乐演奏和魔术表演节目。
每次朗诵会,波波娃及其合作伙伴如美国诗人学会,都会精心选择一些涉及科学主题的诗歌,邀请一些著名的作家、音乐家、科学家朗诵,或是邀请当代著名诗人到现场朗诵自己的作品。
波波娃还会邀请著名科学家与她一起组织活动,如天体物理学家珍娜·列文。2018年第二季“诗篇中的科学”朗诵会就安排在列文的“先驱者工场”。
这些活动非常火爆,总是一票难求。迄今为止,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受众聚集到“诗篇中的宇宙”活动现场,一起聆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他们都非常关注真与美的关系、爱与死亡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由于“诗篇中的宇宙”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美国诗人学会决定设立Universe in Verse Fund(“诗篇中的宇宙”基金),支持诗人创作传播科学、讴歌大自然的作品。
现在,波波娃又在美国Storey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同标题的图书——The Universe in Verse:15 Portals to Wonder through Science & Poetry(本文作者译为“诗篇中的宇宙:通过科学与诗歌获得讶异感的15条门径”)。该书虽标注的正式出版日期是今年10月1日,其实已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多时。
波波娃在本书“引言”中写道:“我们的人生处于多种空隙之中——真相与意义之间的空隙、客观现实与带有感情的主观意义构建之间的空隙。我们的所有向往、我们的所有绝望、我们对所处困境的所有考量,无不瞄准空隙的这一端或那一端。在这瞄准的过程中有我们称为创造性的东西,即如何接触美——无论是定理之美还是商籁体诗歌之美。”
她接着说,诗歌似乎不太像是通往实在之本性的门径。可是,诗歌能够通过情感的后门,将一些观念偷运到我们的意识中,将我们日常观察世界和关联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的偏见和先入之见都抛在一边,打开感受世界的另一扇大门。
通过诗歌,时间、空间和显著性(它们都是科学研究的原材料)等其他维度可以更充分、更忠实地融入我们的世界观,使得我们回归日常任务和存在性向往时,带着恢复了的弹性和拥抱可能性的激情。
科学和诗歌,是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和更深切地热爱世界的工具。我们需要科学,帮助我们依据实在的词汇去面对实在,我们需要诗歌,帮助我们扩展和深化我们的词汇,以面对我们自身和互相面对。
本书收入了波波娃的15篇散文,讨论了暗物质的神秘、圆周率的无穷位数、树木的韧性、章鱼的智慧等五花八门的科学主题。这些文章生动地讲述了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的故事,穿插了一些科学家和诗人的人生经历。
书中的科学家中包含多位女性,她们中有多位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她介绍的这些诗人的创作灵感源泉和揭示的美,与科学家的灵感源泉和揭示的美并无二致。
就像诗配画一样,本书是“诗配文”,每篇文章都配上一首思考同一主题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美国天才诗人艾米丽·迪金森,英裔美国诗人W.H.奥登,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女诗人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美国黑人女诗人玛雅·安吉罗,曾获斯蒂芬·霍金科学传播奖的美国女诗人、散文家和博物学者Diane Ackerman,曾获普利策诗歌奖的黑人女诗人特蕾茜·K.史密斯,等等。本书的插图是由以色列著名插画家Ofra Amit女士创作的。
《中国科学报》 (2024-07-18 第3版 读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