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创建27年 为上千万青少年送课进校科普天团点亮孩子科技梦想
“一群小蚂蚁在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上爬来爬去,无从下口。这时候,有双大手帮着掀开一点苹果皮,小蚂蚁尝到了苹果的甜头,高兴地钻了进去。”这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对科普工作的理解——小蚂蚁好比学生,而科普就是掀开“外皮”,引导他们去品尝科技之美。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于1997年,现有团员79位,平均年龄69.6岁,最大的90岁。他们虽已退出科研一线,但却退而不休,默默耕耘在科技传播第一线。27年来,他们为上千万青少年送去航空、航天、地震等40多门学科的科普知识,点亮孩子们的科技之光。
演讲团成员陈光南在北科大附小授课。
演讲团成员潘厚任在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授课后,收到孩子们赠送的礼物。
演讲团成员高登义在怀柔小学授课。
现场
“一个巴掌为什么拍不响?”
10月17日下午3时30分,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迎来科学大讲堂第76期课程,授课人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陈光南,台下是三年级两个班级的近80名学生。这已是76岁的陈光南第五次来到这所学校上科普课了。
“一个巴掌为什么拍不响?”陈光南抛出疑问,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孩子和同桌拍起掌来,还有些孩子小声讨论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声响是怎么来的吗?”陈光南循序渐进,慢慢揭晓答案,“咱们敲击物体会产生振动,空气振动向四周传播,再传到我们耳蜗里,随后传入大脑,我们才能听见声音。”此时,PPT上显示着趣味表情包“两只耳朵都听见了”,孩子们瞬间被逗乐。陈光南马上抛出“知识点”:人只对20至20000赫兹之间的物体振动敏感;声波或振动波传播速度为每秒340米。
为了加强孩子们对这些数据的认知,生动的例子紧跟其后,飞舞的蝴蝶、振翅的蜻蜓、跳跃的海豚等动画出现在PPT中。它们的振动频率分别是多少,孩子们渐渐有了直观认识。
此时,陈光南又回到课堂最初的问题,“一个巴掌为什么拍不响?因为手掌拍击空气的频率很难超过20赫兹,手拍空气引起的风速太低。”答案揭晓,有些孩子还心有不甘,挥动一只手掌尝试。陈光南马上补充道,“耳畔扇风可以发出声响!要提高速度,风速越快引起的物体振动越剧烈。”紧接着,他又以孩子们感兴趣的高铁列车、超音速飞机举例,阐释声速问题。
45分钟的讲课时间很快过去了,剩余15分钟留给学生提问。“您在讲台上说话,我们在下面听到的会不会有延迟呢?”“超音速飞机和普通飞机有什么区别?”“飞机的外形为什么设计成三角翼形状?”孩子们的问题让陈光南感到欣喜——“这说明大家听进去了,也思考了。”他耐心地逐一解答。
缘起
“精彩的科普教育太少了”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成立要追溯到1997年。“您退休了,能不能为院里做些科普工作?”那年4月的一天,退休不久的钟琪回到中国科学院机关开会,被时任副院长的陈宜瑜“派了任务”,但怎么做科普、做什么内容却没明说。
钟琪接下了这个活儿,第一步就是去书店找科普类书籍。“跑了几个书店,发现满架子上难寻科普书,大部分是复习提纲、升学指南之类的书,科普类书籍真是少得可怜。”经过慎重考虑、请教朋友,她决定成立科普演讲团,让中国科学院在京离退休科学家用演讲的方式传授科普知识。“科普演讲主要对象是中学生,因为世界观的形成是在中学。”钟琪坚信,今天播下的科学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成长的。
中国科学院机关地处海淀区,但钟琪与区内中小学校从无联系。她翻开北京市电话簿,挨个给学校打电话,把演讲团初衷告诉对方。光打电话还不行,钟琪又跑到海淀区教育主管部门,不巧相关负责人外出没在办公室。她就把写有说明来意的纸条塞入门缝。没多久,钟琪就收到邀请,在海淀区校长会议上介绍中国科学院准备成立科普演讲团的情况,并征询大家意见。一些校长表示,学校的确有科普需求。
很快,科普演讲团问世了,61岁的钟琪担任首任团长,并着手组建团队。“长期以来,孩子们对科普不感兴趣,这不是因为他们求知欲不旺盛,而是精彩的科普教育太少了。”科普演讲一定要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经过严格的筛选,8位老科学家脱颖而出,成为科普演讲团首批成员。
1997年11月底,科普演讲团首度亮相,向海淀区青少年献上了精彩的科普演讲,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1998年,科普演讲范围扩展到全市。2000年9月,科普演讲团首次走出北京,前往甘肃兰州、白银和陕西西安,连续举办了77场科普演讲。起初,一年去两个省、后来三五个省……这些两鬓斑白的老科学家们不辞辛劳,背着电脑,拖着行李,为全国各地的孩子们送去精彩的科普演讲。
开课
“讲科普跟做科研完全不一样”
在科普演讲团内,教学质量始终放在第一位。较真儿的老科学家们努力保证每一场演讲都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孩子们爱上科学。
“我是别人推荐进来的,当时试讲很顺利,但真到一线授课,我才明白,讲科普跟做科研完全不一样。”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的陈光南回忆,第一次授课对象是中学生,授课主题关于声音的科普知识。但是,一堂课讲完,课堂反响却很一般。下课后,他马上打电话跟其他团员交流。“自问自答不行,你讲的内容首先要引起孩子的兴趣。”有团员分享经验。
当晚,陈光南立马改进课件,先把问题抛出,边讲边解答这个问题,在一来一回中和孩子加强互动。第二天,课堂效果出奇地好。从那之后,他针对不同听众,准备了不同的课件内容。
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陈光南主要讲稀奇古怪的声音问题,声波是什么东西?我们用什么说话?老人耳背是咋回事?我的录音为什么不像我?狮吼功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全红婵跳水时的入水声为什么那么小……针对学过物理的初中中高年级学生和高中学生,讲“风的传奇”,让孩子们明白了,令贝克汉姆名扬世界的香蕉球,原来是他与风默契合作的结果……
“一场成功的科普演讲主要体现在互动交流上。同学们可以从课本、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获取科普知识,但都代替不了这种面对面的互动。互动是精彩科普报告魅力之所在。听完我们的课,他们能在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我们的演讲才是成功的。”陈光南认为。
目标
“让更多孩子从科普中受益”
87岁的潘厚任是第一个加入科普团的老科学家,被称为001号团员。27年来,他已经演讲了1200多场。
“我是科普的受益者。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学校里的兴趣小组,只见实验室的大桌子上有个水力驱动的模型,一罐水从最上面的漏斗里倒进去,随着水流,很多不同的机械装置全都叮叮当当动起来了,这让我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我想让更多孩子从科普中受益。”潘厚任说。
潘厚任曾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总体部副主任兼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副总指挥,还担任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怎么才能让同学们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听演讲?”他一直在想办法。
别看年纪大,潘厚任的课件始终紧跟潮流。作为一名科技设备控,他为退休生活准备了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入选科普演讲团后,潘厚任把工作以来积累的太空照片、幻灯片,用黑白胶片打印出来,写上文字介绍,用投影仪播放。后来,有了彩色胶片,他又打印了200多张投影片。太空人的衣食住行什么样、太空探索之最……孩子们觉得直观又有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潘厚任又跟风做起PPT,在其中插入精选的视频片段、有趣的表情包和动画,既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更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尽管已经授课27年,但在潘厚任准备的授课内容中,没有一场是重样的。面对不同的听众,他标注了H、M、A不同的版本,分别适合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同时,潘厚任还随时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断更新完善课件内容。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潘厚任也高度关注国内外的最新动向,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有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答不出来就老老实实说‘我不知道’。但下一次再碰上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回答好,不能让孩子们失望。”他说。
反响
“80%的课是回头客邀约的”
现任团长周德进介绍,27年来,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从一名团员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有79名团员。最近6年,科普演讲团在北京演讲总场次达到1822场,全国累计达到4.1万余场,平均每年超3000场,还建立了47个科普基地。
所到之处,科学家“爷爷”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还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着影响。今年春天,陈光南、高登义等11位科学家前往湖南省株洲市连续讲了65场,受众达2万多人。株洲市二中附属小学的李彦霏听完后说:“为什么科学家爷爷讲的内容生活里很常见,我却没发现呢?我突然明白了,许多科学家都善于发现与思考生活中这些细微的问题,他们的成就就是这么来的。”
王俊杰的授课主题一般围绕天文学。每次讲座前他都会了解学生中有多少人是天文爱好者,然后在讲座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们的科学兴趣。今年,在厦门外语学院附小的讲座中,他先问学生中有多少人对天文感兴趣,300多个六年级学生中仅有十几个人举手。可是,在讲座临近结束,王俊杰再次发问时,全体学生都成为天文爱好者!由此可见,一场科普报告真的可以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现在团里80%的课,是回头客邀约的。”周德进说,这就是打造精品科普的效果。本报记者 任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