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溪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卫军英 博客原名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博文

张五常对中国教育如此这般说 精选

已有 5702 次阅读 2012-12-16 20:53 |个人分类:校园内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教育, 张五常

   张五常在刚刚举行的“第一届凤凰财经峰会”上演讲中说到了中国教育。据说他已经多年没有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了,然而语出惊人,“狂生”形象依旧。张五常关于中国教育和学术的看法我都很认同,唯一不敢苟同的是,他说道中国学校里的“政治教育”课时候,认为应该由“文化教育”来取代。不认同的不是他的想法,而是他的建议的可行性问题。他说起爱国教育什么的,其实并不知道政治课的核心内容并不是爱国教育而是爱党教育,所以政治课本质上首先是为了政权稳定而不是为了国家民族稳定。其实早在7年半之前在教育部的行政学院里,在接受我党的各位部长亲自培训时候,课间休息时作为小组长之一,我就直接跟周济部长讲过政治课太多会冲击专业教育的。但是这些明显属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思想,不是那个部长就有能耐改变的,即便他有这个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阻碍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的根本就在于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所以从本质上我很认同张五常的话。张五常表示:
   中国学术界我到今天看不到所谓的一家之言,为什么没有一家之言,有钱的到外国念书,很多回来,那也是念的不好的回来,读的好了就留在外国不回来了。中国这种大学制不发表文章就升不了级的制度,一定要全盘重新做,回想到以前,你说说看那时候蔡元培的北京大学,那时候的教授是不需要谈教授的头衔,发表文章的。
   张五常在发言中谈了他对教育制度的看法。张五常表示,几个星期前我发表一篇文章,发表有关文化教育这件事,网上支持率是100%,其中我提到国内的小学,中学,有所谓的政治课,有所谓的思想教育,应该转为文化教育,爱国这回事是不能够勉强的,但是假如你教他们中国的文化,他们会有归属感,他爱不爱没问题。假如一个小孩,以他自己是中国人而对中国的文化感到骄傲,这是多好的事,你教他中国的文化,他出来他可以抓到钱的,你现在给他们的政治教育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你教他们苏东坡的诗有什么不妥,学学王羲之有什么不妥,一个人有文化,应对起来可以谈几句中国的文化,这个是很大的本钱,两个人来找工作,一个人对中国的文化能够说几句,另外一个一点都不懂,那你选哪一个?所以我认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大致上来讲,中国的中小学办的不是那么差,但是大学很差乱七八糟,这个问题,这些人到外国去念书,起码要六万块钱美金一年,为什么不把国内大学搞好呢?自己大学搞的好的话,学生都不用出去了,很多学校都可以自己收学费的,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到国外念大学呢?在中国念大学一个学生收两万块钱不是那么多钱的,有的念的好的或者是家境比较清贫那就免学费吧。
   三十年前我说过,我说十年以后一定有出一位经济学家比我好的,我到今天我都看不到,中国教的学术我到今天看不到所谓的一家之言,为什么没有一家之言,这点怎么解释,有钱的到外国念书,很多回来,那也是念的不好的回来,读的好了就留在外国不回来了,在外国做教授了干吗回来。还有一点,现在这个教育制度,外国人批评我们,说中国的学生没有创建,没有想象力,都是考可以,创造不行,我不同意,我不是中国人吗?你问问美国的经济学家,我张五常有没有创造力,我有一个外甥是我教出来的,是从事生物研究的,研究细胞的,现在是大名家,为什么我们家的人有创意,为什么你们没有创意,我家里的人是我教的,怎么会没有创意呢?外国人先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创意,被批评没有创意这就是教育问题了,一定要改,你怎么想象李白的后人没有创意简直不可想象,苏东坡的后人没有创意,世界上的人创意怎么可能比中国人的创意更好呢?中国的任何唐诗宋词,他们的想象力,西方的诗人是没有这种水平的,中国人不是天生没有创意,是制度把他教坏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教育制度,要大手改革,要不从国外抄回来,那些考试制度,那个高考制度,你逼学生背书干吗,为什么逼老师要发表文章呢,这些都是抄回来的,越改越坏,要尊重一下中国的青年,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中国这种大学制不发表文章就升不了级的制度,一定要全盘重新做,回想到以前,你说说看那时候蔡元培的北京大学,那时候的教授是不需要谈教授的头衔,发表文章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418-643334.html

上一篇:八卦一下科网的男人女人
下一篇:岁晚事多不妨来点诗词调剂
收藏 IP: 58.101.84.*| 热度|

22 李学宽 王春艳 逄焕东 余昕 贾伟 陈湘明 曹聪 李天成 杨正瓴 王海辉 庄世宇 曾新林 陆俊茜 柏舟 刘波 苏德辰 caogentan wgq3867 xuyiganghz Xiaoqiaorenjia FloatingRose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