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ai

博文

秋 收

已有 1919 次阅读 2015-9-23 13:55 |个人分类:小镇生活记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秋收, 卜白水墨, 卜白随笔, 小镇生活记录

 

 

 

/卜白

 

 

北方的秋收,主要指的是收获粮食作物玉米。再间或加上一些经济作物或水果。芝麻,花生,大豆,柿子,石榴,等类也被秋风吹熟。

在玉米长到叶片斑驳发黄,苞皮干燥,玉米棒体下垂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开始到地里忙碌起来。

 去地里之前,先是各种准备。晒场,各种装载容器以及储存场所,是提前就做好准备的。只等玉米长到恰到好处,找来机器,很快就能完成玉米棒体的采集。

 我家的农田被国家征用,家里就零零散散几小块,加起来不到一亩。也就是种点花生,大豆,芝麻,果树之类的,足够供给自家的日常用度。

 姥姥姥爷去世后,把他们供养一生的良田传给了我们。我们才有了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

 那是一块三亩连在一起的土地。很平整,又是整块,耕作起来特别省心。施肥,播种,翻土,收割都是机器操作。只需自家人在一旁看着指导就能完成。所以,在我们这里,人均土地不多的地方,一个农忙季,往往两三天里就可以解决。

 现代科技的介入,解放了很多劳动力。当地的很多人家,两三天就可以完成颗粒归仓,这是奶奶辈的人不敢想象的。

 

 

 在我的记忆里,我小的时候,还是很传统的耕作方式。基本除了机器耕地,其它的都要人工。播撒种子,收获果实,喷洒农药,采摘病体,剥皮脱粒,都需要人为。现在除了喷洒农药,其它的都可以机器代手。

 去姥姥的地里,要经过大片大片的田地。走到一座庙的时候,我都要停下来看一看。那后面就是姑姑家的地。姑姑早就被哥哥带去省城生活,她把土地留给了在县城居住的女儿耕种。就是那块地,让我对农作有了新的认识。

 也许是因为家里土地不多,也许家人想让我们在其他地方寻求出路。自小就没让我们干过农活,我们也没主动参与过。奶奶前两天还问我,问我还记不记得小时候说过的话。她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她让我去跟村里的其它孩子们一样,去地里捡麦穗。我不去,我说,麦穗值几个钱,不值当的,浪费时间。说完我就去看书了。

也就是那样的思路支持着,没有干过什么农活。虽在农村长大,对农事并不熟悉。

后来,一个暑假,我去姥姥家玩,经过姑姑家的地。见哥哥正全副武装在地里打农药。他一个人要打完一大块需要很长时间,况且天又那么热。那时他早已离开土地,是周围远近知名的大学生,还考上了公务员。他本来可以逃避这样的活计,但每次回家,各种活争着抢着干。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我那帅到惊人的哥哥还是他工作系统的形象代言人。他们系统内部的节日贺卡,全省发行。上面印有一男一女的形象代言人。哥哥就是上面的那位男士。我也是去他单位,在他办公室里偶然发现的。  

 哥哥是我们这一辈份的老大,一直很努力地做我们的表率。他像姑姑一样,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姑姑每次提到哥哥,总是赞赏有加。也许是受了哥哥的影响,也许是其它的。之前一直对农作据而远之的我,慢慢在态度上有所改观。

 

 

据我了解,中国的传统文人,也是一直深受耕读文化影响很深的。

  后来,也慢慢地亲身参与。蔬菜秧苗需要移栽的时候,也会拿上铁锨去栽苗。作物收割的时候,也会积极参与。见邻人花开灿烂,也会央求一棵种苗回去细心栽培。曾经,我只对花花草草敞开心扉,只能看得清花草的美丽,一度忽视了作物低调素朴的美。

有些东西的看到,确实需要时间,学养,修为与眼界。就像一片绿油油的苔藓,有的人看到的就是一片苔藓,有的人什么也看不到,有的人看到的就是绿颜色,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群落,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宇宙。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内容,体会到不同的风景。

我们要让自己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让自己能看到山川河流地理之风,能感受花朵呼吸开落之微。

当我在玉米地里,看到斑驳的颜色,层层递变,那种丰富的过度,是画家的笔无法企及的。玉米棒子的外皮,上面细细的纹理,不仅细密紧致,还散发着植物的清香。玉米是一块良田的竞争优胜者,但不妨碍他类的生长。它们盘绕在玉米的根茎,一寸一寸向上生长。也许终其一生,她们也到达不了玉米穗到达的高度,但她们从不停止生长。还有一些不具备攀爬的植物,窝在地上,匍匐在玉米根茎的周围,分得一杯羹。

每每有风吹动,奏响自然的仙乐。加上不知躲藏在何处的昆虫的鸣叫,谁也不能否认,那是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

 秋有秋的芳华,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凉风冬有雪,自然是最神奇的存在。与自然亲近是人的天性,艺术家是通灵的,通的就是自然,所谓师造化。

 

 卜白花诗堂 2015.9.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33847-922835.html

上一篇:郁金香
下一篇:外来者
收藏 IP: 42.238.1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