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ai

博文

情迷鼠尾草

已有 4210 次阅读 2015-11-14 16:20 |个人分类:植物花草系列随笔|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情迷鼠尾草

 

/卜白

 

还记得前两年,闺蜜在苏州遇到了一种陌生的植物,发照片向我咨询。她以为是薰衣草,那花儿紫色,像薰衣草一样,花成串成串的,看起来的确很像。

尤其当鼠尾草,薰衣草,马鞭草大片种植的时候,都是透软的长枝干上面顶着一串串的花朵,看起来很有迷惑性。

前两天去一个薰衣草小镇,据说是一个薰衣草种植基地。到了鲜见薰衣草,倒是铺天盖地生长着大片大片的鼠尾草,基地种植的是观赏品种,花开蓝色,细碎的小花瓣层层叠叠,典雅秀丽,不时发出阵阵幽香,但香味不若用作香料食用的鼠尾草浓烈,淡淡的幽香掺杂着些许樟脑的味道,香气也不如薰衣草香甜怡人。

但见游客们在鼠尾草花田里拍照,耍玩,口口声声说的几乎都是有关薰衣草的。

可那明明和闺蜜发现的植物一样,都是鼠尾草,可见蓝花鼠尾草与薰衣草有多让人难辨了吧。

虽然都是唇形科,轮伞花序,但鼠尾草的花瓣是显著的唇形,有明显的苞片,而薰衣草的花是一个一个鼓鼓的小包。况且凭借味道也能将其轻易分辨。

鼠尾草是近年来在我国渐渐流行起来的植物,是个外来种,原产于欧洲南部与地中海沿岸地区。无论作为园艺栽培物种,还是观花植物,亦或作为中国人餐桌上新兴的香料,鼠尾草都能担当大任。

鼠尾草是一年或多年生唇形科芳香植物,常绿,小型亚灌木,有木质茎,叶子灰绿色,花蓝色至蓝紫色。

鼠尾草品种很多,有的用来提炼精油,有的被当做香料,有的可以致幻,没有确定品种前不可轻易食用。

被人们广为熟知的鼠尾草有三种,快乐鼠尾草,观赏鼠尾草,以及我最喜欢的用作香料的鼠尾草。

质量好的快乐鼠尾草,分子复杂,气味细致,有丰富的层次,被比作麝香葡萄草。因其对皮肤的显著保养作用,常常被用来提炼精油,用来保养肌肤,舒缓情绪。

新鲜的鼠尾草花叶也是喜欢香草泡泡浴的人的鲜花良选。

观赏鼠尾草,花叶俊美,常绿,与薰衣草一样,是让人愉悦的冠花植物,再有就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用作香料的鼠尾草了。

鼠尾草是我喜欢的一种香草,是个人日常饮食中,腌渍禽肉以及烘焙最不可缺少的一味香草。因其有青草的苦味,香味浓烈,略带涩味,所以是腌渍腥味较重的禽肉的良品。可去腥增鲜提香,让人吃惊。

鼠尾草是东方人餐桌上新兴的香料,人们用其新鲜常绿的叶片作为点缀或用作猪肉,鱼,蔬菜或肉汁的辅助香料,鼠尾草和禽类搭配比较好,新鲜嫩叶在烤制禽肉过程中发挥神奇的作用,我们常常在烤制禽肉时,将新鲜鼠尾草叶片置于肉下,色香味兼得,是非常别致的一款香草。

鼠尾草也是奶制品和油腻食物的良伴,有时也可加入葡萄酒,啤酒,茶和醋中。其次,在西式炖菜和披萨中使用,也非常出色。但鼠尾草味道浓烈,用量不宜太多,以免一料主大,掩盖其它配料的味道。

被用作香料的鼠尾草能让食物顿时陡增风味,除可帮助消化外,还能镇静解热,有保健养生之功效。

像鼠尾草一样芬芳被用作人类香料的唇形科植物还有很多,罗勒、迷迭香、百里香、益母草,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香草。

唇形科作为一大植物类别,囊括了很多我们我们常见的香草植物。唇形科香草是一种古老的存在,被用作香草进入文艺与饮食的历史,大概从古希腊就已经开始了。古希腊人们用新鲜的香草炖蔬菜汤,调味牛羊肉,以及用于烤制荤腥的肉类。

唇形科之所以为唇形科,因其花非寻常可见的辐射状,而是是左右对称。花冠前端像唇瓣伸出。茎四棱,全株密布腺体,周身散发让人难忘的浓烈香气。

若你细细观察,打开鼠尾草的花,可见其显著的二强雄蕊状杠杆结构。这是与昆虫高度协同进化的结果,让飞进来采蜜的昆虫能更轻易地沾上花粉。极大地提高授粉率,让鼠尾草家族得以长久绵延。

唇形科的香料不仅在西方被广泛应用,在东方,也常见她们的身影,只是更多的被用于他处。

夏枯草和薄荷至今还是多种凉茶的配方。罗勒至今仍是炒海螺和花蛤,以及制作传统美食三杯鸡时不可或缺的香草。紫苏常常被用于烹制鱼类,也与和大闸蟹一起清蒸,可以去腥解燥,增香提鲜,相信食用过的人一定印象深刻。

  鼠尾草以及与其亲近的唇形科香草是人类永远的朋友,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更灿烂了人们的生活。

香草用自身的芬芳与天赐的活力与能量,为繁杂的生活注入新鲜与浪漫。像涓涓清泉,流经人的身心,拥有温柔净化的力量。

每日能与香草相伴,是我以为的美好生活。

 

   卜白  花诗堂  2015.10.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33847-935203.html

上一篇:终南红叶
下一篇:紫苏
收藏 IP: 182.127.40.*| 热度|

7 朱晓刚 李颖业 徐世文 李土荣 刘光银 biofans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