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恶性肿瘤是如何发生的? 精选

已有 19604 次阅读 2011-3-27 13:51 |个人分类:科普集萃|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癌细胞, 局限性, 英文名称, 白血病, 近义词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是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的结果,只不过良性肿瘤是有限增生,而恶性肿瘤是无限增生。肿瘤的英文名称叫tumor,良性肿瘤叫benign tumor,恶性肿瘤称为malignant tumor。癌症(cancer)特指恶性肿瘤,包括实体瘤与非实体瘤,如白血病就是无实体瘤的癌症。
    细胞增殖、组织形成和器官发育受到严格的遗传控制,并表现特定的时(间)空(间)局限性,称为“接触抑制”。当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增殖便失去控制,于是细胞就不受限制地分裂下去,导致细胞癌变。一个癌细胞不断增殖就形成癌组织,分布于不同器官,如肝癌、肺癌、胰腺癌等。某个组织产生的癌细胞还能随血流转移到其他组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肿瘤转移”现象。
    那么,恶性肿瘤是如何发生的呢?简而言之,肿瘤的产生是由于基因表达出了问题!所谓基因表达就是合成出特定的蛋白质(如蛋白激酶),它们又反过来促进细胞的癌变。每个人的基因种类及数目都是基本相同的,但各个基因在不同人体内的表达状况却有所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患癌症,而有的人却不患癌症的缘故。当然,决定是否患癌症以及患癌症后能否自愈的因素还有体内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癌细胞的能力。
    癌症能不能遗传呢?这要看癌症属于何种突变类型,一种叫种系突变(germ line mutation),如视网膜瘤是基因缺陷引起的,本身就是一种遗传病,父母当然可以把缺陷基因遗传给子女,但子女不一定发病,除非父母双方都存在相同的遗传缺陷;另一种叫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也就是父母的身体细胞而不是生殖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如受强烈紫外辐射诱发的皮肤癌,父母的皮肤癌细胞是不会传给子女的。不过,家族中肿瘤的易感性遗传倾向却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父母易患肿瘤,子女患肿瘤的机会将大增!
    因此,肿瘤的发生主要是肿瘤基因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肿瘤基因表达是“内因”,环境因素诱导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哪些外因可以引起肿瘤呢?
    首先是病毒转化。致癌病毒古已有之,因此从古到今都有癌症病人。已经证实的肿瘤病毒包括:导致鼻咽癌的Epstein-Barr(EB)病毒;导致肝癌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等。肿瘤病毒致癌的机理是影响基因表达,它们会让某些应该低表达的基因高表达,或者让某些应该高表达的基因低表达。因此,肿瘤发生原因之一是病毒干扰了正常细胞基因表达的结果,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防止肿瘤病毒感染是抗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次是基因突变。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人体内存在跟病毒癌基因相似的细胞癌基因,后来发现所谓癌基因都是由正常基因突变而成的。引起基因突变的既有物理因素(如辐射),也有化学因素(如毒素)。有人说,居住在穷乡僻壤的农民从未受到城市环境污染的毒害,为什么也会得癌症呢?这要看患者是否吸烟、酗酒,因为吸烟可致肺癌,酗酒可致肝癌,甚至吃了霉变的黄豆(含黄曲霉素)也会得癌症。
    再次是表观遗传。这是最新研究发现,即基因本身不变但表达模式发生变化,因而纠正了过去认为肿瘤形成必有基因变异的成见,而代之以只要环境因素影响肿瘤基因表达就能致癌的新观点。人体内既有癌基因,又有抑癌基因,研究发现,某些农药可以对癌基因进行去甲基化修饰,使之高表达而形成肿瘤细胞。还有一些化学试剂可以使抑癌基因发生甲基化而失活,导致人体不能正常清除肿瘤细胞而致癌。
    目前的医疗水平还不足以专门针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杀伤,常用的放射性治疗(简称放疗)或化学治疗(化疗)都是采取让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同归于尽”的策略,只不过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毕竟是少数,而且癌组织血管丛生,血流充沛,犹如“贪婪”的“饿狼”,不断与正常细胞“抢食”而“疯长”,因而更易吸收药物而优先死亡。
    如果能在早期发现肿瘤细胞,治疗效果通常较好,但一旦进入晚期,基本上就无药可治了。一方面因为肿瘤细胞多,药物很难达到有效杀伤剂量,另一方面药物剂量不足又容易诱导肿瘤细胞耐药性。因此,癌症的发现和治疗都要趁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426823.html

上一篇:做个“有种”的中国人!
下一篇:从最新发表的文献中找灵感
收藏 IP: 58.62.42.*| 热度|

36 杨正瓴 许培扬 林树海 王海辉 何学锋 郭桅 谢鑫 苗元华 杨远帆 吴佩 魏正林 王中任 毛培宏 柏舟 刘用生 袁贤讯 梁建华 谢经武 刘立 张永忠 刘庆丰 孙艳红 卢湘岳 徐长庆 梁进 曲津华 寸玉鹏 吴明火 杨秀海 陈飞 罗帆 曾琼斌 nobel168168 nanshanyue xqhuang xiaoqzeng

发表评论 评论 (8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