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4月27日, 晴,大连东港.
中午
肯德基餐厅
点了一个套餐,吃完,将近12点.
这是这两天的第三顿KFC了.
准备下午的演讲稿,主要改了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
其实正式做就是周末开始规划 ,因为 前面素材大部分是好的,只不过中英文混杂,逻辑上也要根据题目调整
1点
国际会议中心619
一点出发,到达会议室,一点半我们这专题开始.
拷贝好PPT, 等待.
中间,又喝了一瓶水,不过这个是小包装的水 .
我是第二个演讲.
前面的是关于DNA损伤后能量变化方面的 相差太远.
他用的时间超时了2分钟,主持人提醒了两次,导致我有点紧张.
2点
开始
首先感谢了一下主持人, 然后说明在大会程序上我的题目有点错误.
大致讲了三个小部分的内容.
有些真的有卡壳的现象,短暂的1秒钟不知道用哪个词, 甚至有句话说出来我觉得和我想要表达的不一样,
不管怎样,按原来既定的讲下去.
提问阶段
三个听众问题: 如何预测miRNA靶基因?;是否做了vivo试验?;
另外一个是主持人的: miR的应用情景,在肿瘤方面.
第一次居然将 所有人的英文提问完全听懂了,并且做了回答.
我完成了第一英文演讲.
后来一看时间, 提前了几分钟, 估计受前面影响, 不知不觉有点赶
自我打分68分, 好听一些. 本来想打70分, 好像有点高.
收获
其实就是和在国外进修的lab meeting相似, 无论在房间大小,人数,提问, 当然主要是语言.
大会确实能听到与自己相关领域最新的工作, 同去的研究生也有这种感觉.
可以体会各种口音的英语, 美国英语, 英国英语等,全世界英语基本都能听到. 我选择听的标准是与我们相关领域的, 口音主要是这样: 美国,北美其他国家,英国,澳大利亚,北美中国人,国内顶尖大学的学者. 这个主要是个人喜好,兼顾提高语言.
另外的收获,遇到多年不见的朱师弟, 现在朱总了.
感想
大致在21年前, 我的硕士生导师带我杭州开学术会议,那时我第一次去江苏以外的省,这么过去了,往事如昨.
现在我带自己的学生大连参加国际会议, 感觉还有好多东西要学.
时代在进步,不进则退, 甚至慢了都要被淘汰, 因为年龄不饶人.
前进路上的每一步,其实有我很多老师的影响.
师恩难忘.
PS: 讲完, 感觉很累, 又彻底放松了.很早睡, 所以很早醒.
此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