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出東方-MZLSHU(上海大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zlshu007 寧静致遠

博文

知识就是力量/金钱-浅谈读书 精选

已有 5227 次阅读 2016-4-13 07:03 |个人分类:当时心情|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总是有人在讨论这个问题,两种答案:无用,因为投入巨大的教育成本,好像收益太少,没有象古代中进士举人一样的风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用,如果没有读书,会怎样。其实客观的讲,应该有中间态,觉得有用吧,好像有,觉得没有吧,不读书又是不行的。

其实任何事情看你这么看它,不能孤立于时代背景,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解释。

下面仅就自己的体会,乱写几句,文中提到实例仅仅是本人的故事-经历的事情,推而广之,概不负责,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感冒

请问,感冒打点滴或吃抗生素吗?

答:不打;不吃。

为什么?

自从我知道大多数感冒主要是病毒(流感病毒)产生的,而抗生素是对抗细菌的。

从此再不做这个事了:

因为抗生素一般杀细菌,比如细菌感染了用看生死;

病毒因此的疾病一般用疫苗,比如预防乙肝用的是疫苗,最好按医生的建议,安排时间打。

这个我打的比较迟,直到到读博士期间才打,实际上是冒风险的。

(基于原理不在这说了。)

那么为什么打点滴好像好的快?

病毒侵染,在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然后产生抗体。

不过人的身体有反应,表现为头晕、无力等,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7天,约一周。

当你在第三天左右,觉得特别难受,然后到医院打点滴。过了一两天好了。

刚好符合这个过程,而病患者觉得这个点滴真好。

好像每年我们国家平均每人用掉几瓶点滴!如此惊人。

怎么证明?毕竟人命关天,尤其是宝宝患病,很多人六神无主了。

西方发达国家早就证明了。并且严格遵照执行:比如抗生素的使用等等。

女儿在国外那段日子,也生过病。根本买不到抗生素。

医生的意思:物理降温,多喝水,注意观察。如果体温没有太高,几天后就好了。

实际上,这个是锻炼体内免疫系统的活动。

这两天,其实正好感冒,就是这样处理。应该快好了。

13-14年在休斯顿,也是这个样子。一年多,我没有去过医院,小的感冒,自我监控。

保健品

上博士期间,曾经某核酸在各大电视台做广告,并且据说有五十位诺贝尔奖站台。

常识告诉我: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广告肯定不对,不可能找到那么多人,并且他们的理论肯定不是为这个服务。

核酸是体内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很重要吧。

怎么来的?

主要从核苷酸合成的,核苷酸又是从更简单的部件合成。这就是说,你就是喝了核酸,它也要被打碎,重新合成人的核酸。

那还不如吃五谷杂粮。

由于当时生化学会某些科学家也在吆喝,当年邹承鲁先生定下一个家规:生化学会的科学家不得为厂家代言。

xxx草

这个更玄乎。

打各种旗号,在某电视台不惜血本的广告。

那么这个东西有用吗?

不就是某个虫身上长了个菌,如此而已。

那么,你打磨成药丸后,我怎么相信那个玩意就是真的某虫某草,而不是淀粉。

以本人经历过的三鹿奶粉,苏丹红等事件,不得不有这种怀疑。

如果这个玩意真有用,我宁愿高价从当地买些炖老母鸡:看得见,摸得着。

况且,我教授微生物多年,有一种微生物的生存方式叫共生,无法说明它真有特效。

今日不少人都疯传某些微信圈的知识: XXX草是多么的骗人。  

其实对于之前,不是也有很多人知道,这个肯定不是真的,为何在国家电视台,能悠悠的广告那么长时间。

一个字:钱。

为什么抗生素用的那么多,都是进口的?难道医院、专家不知道。

为什么假冒伪劣所谓的各种补品登堂入室,难道那些人不知道?

两个字:利益。

那么专门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人员为什么不说呢?

有用嘛!声音如此的弱小,还说不定是深陷泥潭,麻烦不得了。

因此,让科普、科学素养的提高才是正道。

很多知识来自书本,读书对我来讲当然有用。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因为省钱啊!

附录:

一次自我实验,适逢写博客学做之时感冒:

大致时间这样,周日(4.10),羽毛球运动过度。有点受凉,发热;开始大量开水。

周一,头晕,有乏力,比较清醒。

周二,清水鼻涕增多。每天多喝水,适当泡个澡,多穿点,保暖。

周三(4.13),嗓子一直难受,说话不想说。想睡觉。中午小睡。好多了。

周四(4.14),有点咳,精神状态好转。打球半小时。

周五(4.15),进一步向好的方向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7522-969744.html

上一篇:学高为师,品高为范-顾觉奋老师印象
下一篇:达尔文奖-不会见到获奖者的奖
收藏 IP: 180.168.188.*| 热度|

12 钟炳 史晓雷 黄仁勇 白龙亮 刘立 林涛 许培扬 姚小鸥 李本先 dannyjoyride xlianggg xiyouxiy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