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学识和学风:《清华简》辨伪之终结篇

已有 779 次阅读 2025-1-10 11:19 |个人分类:清华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清华简》中可能有战国楚简,若说全部为真尚缺乏足够证据,而部分篇章如《系年》、《越公其事》《皇门》《金縢》却疑点颇多。“核心学术圈”外的多位学者对清华简多篇简文已有辨伪。博文 判断“清华简之真伪”不难,只要清华大学愿意    中学退休的数学老师与清华购买的竹简真伪  对何焱林先生的工作略作介绍。如《尚书•金縢》“流言于国”、《逸周书•皇门解》“下邑小国”,而《清华简》为“流言于邦”、“寡邑少邦”。何先生说,“国”乃是国都,并给出大量例证,“流言于全邦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流言于国都即可制造混乱”,真是学识精湛

专家说“今文避汉高祖之讳而用‘国’”不能成立。搜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尚书》“邦”112见,而《金縢》两见“邦人”;《逸周书》“邦”9见,其中《職方解》“邦国”两见。《尚书》《逸周书》中“国”绝非避讳。

A1.png

屏幕截图 2024-06-16 081310.png

剪贴《清华简(壹)》整理说明(李学勤先生负责)如上。传世文献因简文传抄及后世雕版,出现讹误衍脱而有几处难解,乃是常见,后世注家多有解释。《清华简》当然可以择善而从或另选字词,“焕然冰释”并不能作为祖本之证据;至于用“邦”易“国”以示未曾避讳,《祭公之顾命》竟然生造“方邦”而不用“方国”,或许正是作伪之态。专家说今文避汉高祖之讳而用‘国’,简文用‘邦’乃是祖本”,堪称学风不正。

顺便说一句。“李零. 我认识的李学勤先生. 读书, 2020,(3):64-72”说,李先生写东西紧跟新发现、出手极快而多为短札,“机枪手,一扫一大片,有些子弹肯定会打飞,但计点还是胜出”。李学勤先生在文集新出青铜器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后记说,“过去写的文字不少论点已经过时,想改也不胜其改了”而“一概维持原状”。文章有错可能误人子弟而心有歉意,重版得以勘误而满怀感激,方才是正确的学术态度。

QH C.jpgxptji5vu.png

先秦文章的题目并不以长句概括文意只是摘取字词(多从首句)作为标识,《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五字为首句而最长全诗7句30字乃是《诗经》中最短。简文《赤鹄之集汤之屋》《祭公之顾命》,专家行文皆称之《赤鹄》《祭公》;而简文《金縢》,其原题《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14个字,真是没有人使用呢。作为参考,汉末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篇题概括文意也仅七字,且或为收入《三国志•魏书》时所改而原名《述志令》。家能不知道清华简的这些篇题可疑另一方面,《系年》《皇门》《程寤》《治政之道》等乃是整理者所拟,而原简文没有篇题作为标识也是可疑。

拙稿“清华简《系年》或伪之证据九条 (再修订)所列可疑之处五十款以上。如“及”作并列连词《系年》11例,《越公其事》《楚居》各5例;而“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275页”称并列连词“及”楚简6见,秦简313 见。书中列出《郭店楚简•缁衣》引《尚书•尹诰》1例,上博楚简2例;笔者确认上博楚简另有3例。传世文献《楚辞》《庄子》以及《老子》《晏子春秋》《论语》未见,《孟子》仅见于引文《尚书•汤誓》。“及”作并列连词源于秦晋而为先秦《尚书》原本所用,楚国地域肯定不用。 

最后要说的是,清华简购于香港文物市场,分七包送达,部分竹简以竹片托护,个别篇章成卷状,并无证据“出土于同一墓葬”;仅对两枚无字残简碳14测年,就声称“清华简通过了科学检测”主事者之学识在哪儿呢?有说,作伪者多留下明显破绽以求得内心安宁;《清华简》一眼可见之破绽众多,那些专家真是没有看到?

附录A:《逸周书•程寤解》仅存篇名,清代卢文弨(1717-1795)据唐《艺文类聚》、宋《太平御览》引文补出如下内容。 

屏幕截图 2025-01-08 104902.png

清华简•寤》有298 字,隹王元祀正月既生魄,太姒梦见商廷惟棘,乃小子发取周廷梓树于厥外,化为松柏棫柞。寤惊,告王。………”,首句以时间替换地点却有些疑问:倘若简文真是流入楚地的文献,通篇没有“程”,整理者何以能取名为“程寤,如此简单的事理,专家怎能不知道呢?且不说“唯王元祀”与清华简《保训》“唯王五十年”不能协调:其时伯邑考尚在,发(武王)非太子且未成年。 

附录B:《包山楚简》1991年出版,提及“有少量竹简背面有刻刀划出的斜线,或墨笔划出的墨线,相邻的简有的可据此依次相接,有的则不相关。这两种线道可能是在编联之前做的某种记号”。湖北五地七批约800枚楚简,“少数安岗、严仓简背面有刻划的斜线,严仓还有数枚简背面有比较粗的墨线”,与编连无关。出土明确的郭店楚简等未见划痕

[1] 李天虹.湖北出土楚简(五种)格式初析. 江汉考古,2011(4):102-106+2

回购的北大简、清华简有大量简背划痕,正是仿作者学习能力的体现,只是“过犹不及”。至于《赤鹄之集汤之屋》24支简、《尹至》5支简、《尹诰》4支简,就是“伊尹及汤”故事的三个段落,简背皆划痕,且分别从“一”编号。出土楚简也未见如此编号。

从“首次发现”说部分清华简或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37008.html

附录C: 出土的战国楚简适用周尺21.5 cm(请点击),而清华简长度复杂、行款混乱。

西晋荀勖(?289)从汲冢出土器物确定尺度,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所说古尺就是周尺(笔者测算尺长21.5 cm);下图是郭店竹简《五行》和《缁衣》,长32.5 cm 即一尺五寸过2.5 mm(或与竹简饱水变形有关),每简25 字左右。字距皆0.6寸郭店竹简《老子甲》则是字距0.5 寸,当然也是合适。

C91790B1-08E4-4861-B504-E59C6F011294.jpegB7D0A9DD-DA79-4D59-8860-B2448DA7F0C4.jpeg 

image.png

新出清华简第十四辑《二中》完整简长约45.8厘米,是周尺21.5 cm的二尺一寸过6.5 mm尺寸不整贾连翔先生说:“书写最少者(简3)仅25字最多者(简85、87)有41字,字间距前松后紧是其整体特点;……书手为了能在有限的竹简上抄完全篇,而在抄写过程中逐步进行了行款调整。笔者计数,简1~3有292825字,简17~19 有31、31、33字,简50~52 有36、35、38字,简85~87 有41、3941字。书手不能除法计算吗?清华简不是有算表?

顺便说一句,那个简文算表就是乘法口诀表的简单扩充,绝不能作为战国时期我国数学水准标志;清华大学竟然去申请吉尼斯记录、召开新闻发布会,真是要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那些文史专家或许不知道欧几里得的工作、不知道阿基米德的工作,但清华大学应该知道啊。有如此人力、物力、财力,对几支有字竹简取样20~50毫克送北京大学测年也好啊。

[2] 贾连翔. 清华简《两中》篇复原研究——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实践. 出土文献, 2024(4):1-19

[3] 贾连翔. 从《治邦之道》《治政之道》看战国竹书“同篇异制”现象. 清华大学学报, 2020(1):43-47

[4] 李守奎. 清华简治政之道的治政理念与文本的几个问题. 文物, 2019(9):44-49 

清华简(捌)《治邦之道》A原无篇题,27支简无序号,简长约44.6厘米,简均49字简背虽有划痕,但不足以排序;似缺篇首。清华简(玖)《治政之道》B原无篇题,简长约44.2厘米,正面有序号1~42的每简46±5 字无编号简(X号)则有65字写至地脚[3]。笔者计数,简30、34 为41字,简41、X、42 为52、65、59 字(楚簡帛字典截图如下),均不包括简底端序号,即只是前40简的文字为46±5。

image.png

贾连翔先生说:“我们起初很自然地认为,第X号简是本篇的尾简,其上字距密集是因书手想要在43支简内完成此篇所致。类似情况可参考清华简《摄命》,该篇有32 支简,简背均有编号,满简书写30±2 ,唯尾简书写39 字”。后来发现可重新编连为一篇文章,B1~B41, BX, B42, A14, A1~A13, A15~27,将《治邦之道》第14简提前[3]。

简长45 cm不到而有50字以上也是太多,其中一简竟达65字。现在要问,书手不能除法计算吗?楚国缺少竹简吗?这是重要文献吗?出土竹简有类似行款吗?古今书籍有类似的“同篇异制”吗?请看一下上表列出竹简字数!

李守奎先生说:“这是一篇内涵丰富、逻辑性很强的政论文。《治政之道》43支竹简与《治邦之道》中的3支竹简的内容构成相对独立的前半篇”。其第三部分从B32“昔三代之相取”B41/BX/B42/A14/A1/A2“故祸福不远,尽自身出”,总结历史教训[4];“文章写得晓畅通达,逻辑性很强,但这些思想方略无多新奇,同时代的诸子多有类似的论述。这篇文献的重要性并不在此,而在于它在楚国的影响[4]”。

这个相对独立的前半篇真是楚国《治政之道》?前43支简长44.2 cm,其中42简有编号;后三支44.6 cm无编号,相差4 mm 编连总该有些突兀;而如此编号行款(请参阅上表前两行)的简书真是“出自高规格墓葬中,可以反映出楚国上层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中原日趋一致的楚文化”?刊于2019年9月的文[4],不知能否成为李守奎先生研究清华简的压卷之作。

[4] 李守奎. 清华简治政之道的治政理念与文本的几个问题.文物2019(9):44-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68009.html

上一篇:殷商已经知道尺寸的视觉效应
下一篇:内容新颖并不能佐证简文为真(旧文修改重贴)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4 刘进平 朱晓刚 孙南屏 王从彦 刘跃 王涛 武夷山 雒运强 高宏 郑永军 杨正瓴 谢钢 王安良 周忠浩 郭战胜 钟炳 孙颉 张晓良 张忆文 曹俊兴 杨学祥 崔锦华 谢力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7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