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再说“黄河”得名之缘由

已有 3009 次阅读 2024-3-10 10:02 |个人分类:文史闲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因觉公簋,又读了林沄先生的几篇文章;文[1]此前看过,现在有了更多的理解。研究历史,首先要核实材料之真伪;见到新奇的主张要确认证据。

[1] 林沄. 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 史学集刊, 2007(3):3-8+25

1   黄河考古研究院院长刘庆柱先生,以“黄河和黄帝”为题讲中华民族之根与魂[2, 3],媒体多有报道;采信《汉书》汉高祖八年(BC199) 封爵之誓 “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认为五行、五色、五方相关联,黄河居中土而得名——土黄

[2] 刘庆柱. 黄河文化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 中原文化研究, 2024,12(1):5-11

[3] 刘庆柱. 从黄河文化看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 9上旬刊

https://www.sohu.com/a/490850199_121123815, 2021.09.19 

其一,黄河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居于中国大地之上的“河”与“江”的“中”地位,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形成“河”与“江”的二者分布上。

黄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上,其北主要有海河、辽河,其南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淮河等。淮河之南与西南一般均为,如:长江及其以南的闽江、赣江、湘江、珠江、西江、东江、岷江、沱江、雅砻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中国北方的辽河以北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等。

其二,黄河文化的核心是黄河中游文化,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

其三,黄河中游在中国之“中”:在古代中国地理分布上,整个国家分为九州,其中豫州在九州中央,因此豫州又有中州之称。豫州即今河南,也就是中原。

其四,历史上的黄河称谓及其独尊地位与之体现。

 刘先生的 “江河论” 似乎忘了江、河 与 淮济洛漳同为专名,通名本是“水”;其对战国之时黄河水色之黄有所疑虑(截图如下),似乎值得一说。 

屏幕截图 2024-03-08 093144.png

黄土高原之夷平乃地质现象,其水色为黄自古而然。证据是充分的,如新乡地区位于黄河北部冲积扇上,晚更新世(12.6~1.1 万年) 地层下段一般厚20~64米,上段厚20~70米;其后全新世时期气候转暖,流域侵蚀加强,揭露的郑州~东平湖、新乡~虞城的黄河冲积扇平均厚度达到60米左右,也就1万年啊。黄河冲积扇从孟津宁咀向下,东西长355 公里,南北最宽410公里,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请注意,泥沙主体已随水流而入海

[4] 叶青超,陆中臣,杨毅芬,等. 黄河下游河流地貌. 科学出版社,1990. 24, 61-66

2   因博友也以《汉书》封爵之誓 “使黄河为带”说 先秦已有“黄河”之名,基于孤证存疑贴出:先秦有“黄河”之名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zh ” 中检索“黄河”,先秦两汉文献以及《三国志》实有“黄河”五条:《孔叢子•記問 》约BC500;《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BC199;《后汉书•虞傅蓋臧列傳》AD110;《三国志•袁紹傳》两条约AD200。所列年代为事件而非写作时间。

《孔叢子》真伪不明,所说“黃河洋洋”真不能采信;封爵之誓(BC199)《汉书》作 “使黃河如帶”,但《史记》作 “使河如帶”,且到AD110即310年后方再见“黄河”之名,《汉书》中“黄”可能如王念孙所说“为后人添加”——日食记录有误而有正确的朔晦干支以及日宿度,想来如刘次沅先生所说“后世计算添补”:“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在斗二十度,燕地也”及“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虛三度,齊地也”,后者是不存在的日食 

3   黄河原本称为“河水”,简称“河”,后来才称为“黄河”。改名总是有个缘由。心里一直有个 黄河”得名缘由和年代之猜测 ,或许有25年了,也就借机贴出至于“别人是否早就说过”并没有仔细搜索以确认。事情重要,容再说几句。

3.1  水往低处流,最终入海。山上岩石风化而向下,田地泥土暴雨之下也会流失,河水总是含沙而有洪枯,故而平原地域的河流偶有溢出漫流,泥沙在水道附近沉积而形成天然堤,洪水过后则回落归槽。这样的事情会多次发生。又,田地较低,而村庄多坐落在古天然堤上呢。 屏幕截图 2024-03-10 082947.png

广西梧州 2005年邕江洪水溢出十天,形成长 3.6 公里防洪墙瀑布;若是天然堤则决口改道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输送泥沙巨大,天然堤也就逐渐宽高,溢出几率逐渐降低,河道延伸,堤内河槽会随之淤积抬升——坡度取决于输送的水沙。水流再度溢出,意味着洪水量较大、且落差较大,终究要出现局部决口形成水道;而上游河槽的坡度小于决口内外的坡度,将被冲刷即溯源侵蚀。洪水过后因下游河槽较高而不能接纳水流,出现改道。

黄河孟津宁咀峡后,天然状态总是不断淤积,引起漫溢、决口而游荡。倘若决口上下河槽高度差距不大,人力可以强制堵口,逼水回归故道。其后决口向上的水位抬升、水深增加,流速降低引起淤积;决口向下的河水含沙量也就较低,且水深较小而流速较大,形成冲刷以提高水流含沙。河道逐渐调整以与水沙相适。下次更大洪水多在另一处或另一侧形成决口。

大禹治水是一个远古的故事,《史记•夏本纪》以一千三百字说禹走遍九州并不可信,或许出自齐国的稷下学宫。先民治水,一是堵塞较小的决口,更可能选择合适地点掘开天然堤分流乃至改道,即“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

基于尺度,笔者说史前有东夷、南夏、西华和北商的四个区域,黄河左右是商夏,北侧天然堤开口,有利于南夏的安全;但北方淤高之后,黄河终究要向右侧溢流,决口总会逐渐向上,夏只能逐步西退至二里头,最后南撤至盘龙城。

3.2  战国中叶黄河开始全面筑堤——想来是修补天然堤而成,下游河道在大堤内游荡和淤积,暂得安宁。这只是推后泛滥、决口的时间,以蓄积破坏的力量。文帝十二年(BC168)在酸枣(今河南延津)首次决口,所幸随后封堵;汉武帝元光三年(BC132) 再次河决瓠子(今河南濮阳),通于淮泗,泛滥20余年,至元丰二年(BC109)封堵而入故道。《史记•河渠书》以一千一百字介绍此次河决,最后一段值得诵读。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柰何?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穨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於是卒塞瓠子,筑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而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3.3  更加惨烈的河决,司马迁没有见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元城以南(今河北大名一带)河水东决,为有汉以来的第十次记录,泛滥60年之久,直至东汉明帝 永平十一年(公元70) 王景治河平患:以疏浚壅塞、裁弯取直、修筑堤防而构建新水道,从长寿津(今河南濮阳南)与西汉大河别流,东流范县、阳谷、东阿,又东北流经今黄河(济水) 与马颊河之间,在山东利津入海。河道维持稳定流路六百年,虽然决溢仍时有发生。

[5]  邹逸麟.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90-91

屏幕截图 2024-03-10 090036.png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局部,左下角濮阳向上的虚线为大河故渎

泛滥期间,大河抢夺其他水道入海,多是先冲刷扩大而后淤废,再另换水道。被夺之水道如漳水也就成为河水() ”,称为漳河总是方便——民间想来会如此。江、淮、河、济、漳是专名,水是通名,黄河本名“河水”;年头长了,许多水道以"" 为通名,冠以原水道之名。

公元70王景新开濮阳利津水道当然是,但没有原水道可供冠名而定名黄河。这是民间或社会用词,而官方仍长期沿用"河水"、“河”——封爵之誓(BC199)《汉书》作 “使黃河如帶”而《史记》作 “使河如帶”,后者当然可信。"黄河"最终替代"河水"而成为正名在晋人南渡之后。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著《水經注》,“河水”仍为正名有267 处,“河”有1497 处,而黄河8为引文。《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晋十六国时期用河水,南北朝时期改用黄河 

4    猜测“黄河”得名于公元70年王景新开水道,最初只是民间使用而并非官方颁令,当然没有铁证,但猜测合符情理,且与已知事实没有矛盾。搜检“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zh ”和“汉典古籍 https://gj.zdic.net”,后者有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魏与“黄河”之名相关材料如下,《三国志》三条为重复内容而未列。西晋之后诗文更多,不必再录。

(0)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事在高祖八年(BC199年),“黄”或为后世所添

  封爵之誓曰 “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1)  汉·无名氏 《陬操》“黄河洋洋,攸攸之鱼”。

(2) 《后汉书虞傅蓋臧列傳》,事在永初四年(AD110年)

    “朝歌者,韓、魏之郊,背太行,臨黃河,去敖倉百里,而青、冀之人流亡萬數”。

(3) 《袁紹劉表列傳上》大軍汎黃河以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

(4)      沮授臨船歎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遂以疾辞。

(5) 劉楨(?-217)《黎陽山賦》“南蔭黃河,左覆金城,青壇承祀,高碑頌靈”。

(6) 缪袭186—245)《定武功》“定武功,济黄河,河水汤汤”。

(7) 曹丕(187-226) 《黎阳作》“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

(8)     《孟津诗》“翊日浮黄河,长驱旋邺都”。  

(9) 曹睿(204-239) 《短歌行》“泛舟黄河,随波潺湲。通渠回越,行路绵绵”。

(10) 阮籍 (210-263)《咏怀》“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

第1条年代不明,第2条在AD110年,第3~7条大致在AD200年,与官渡之战相关,黎阳在今河南浚县,有黄河左岸之白马津;第8条在AD216年。最后两条在曹魏代汉之后。请注意,第1~9条都与黄河直接相关,即亲见之场景,而第10与第0 条类似,则是抽象用语。

基于上列事实判断或猜测,王景新开水道官方正式用名仍是“河水”,但亲见者名之“黄河”——想来与水色相关,故而早期用例较少。当然,“黄河”之名合情合理,使用范围得以逐渐扩大,四百年之后终成正名而替代“河水”写入《地理志》。今后将留意两汉时期“黄河”的用例。

顺便说一句,曹丕有两首诗用“黄河”,但提及长江的一首诗仍用 “江水”:《至广陵于马上作诗》“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魏、西晋用“江水”,东晋已用“长江”,想来得名于南渡之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4724.html

上一篇:商王帝辛名(号) “纣”,而名“受”几无可能
下一篇: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一道几何题为例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7 张晓良 郑永军 王从彦 许培扬 刘进平 杨卫东 孙颉 高宏 王安良 杨正瓴 孙南屏 王成玉 朱晓刚 曹俊兴 郭战胜 何青 杨学祥 周少祥 黄河宁 崔锦华 刘全慧 葛维亚 武夷山 段含明 刘钢 刘炜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