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作为国家制度的尺长是精确的,调整尺度时总该仔细权衡。秦汉尺23.1 cm 没有任何疑问,《礼记·王制》“今以六尺四寸为步(147.84)”,而先周尺为18.5 cm有“古以八尺为步(148.0)”;隋小尺24.65 cm六尺为步(147.9),大尺29.6 cm五尺为步(148.0)。晋统一之后制定尺度想来不会是24.2 cm,而是24.65 cm,即隋小尺就是晋尺。
唐朝初期以隋大尺为官尺,而小尺专用于乐律和天文;后期调整尺度30.8 cm,以隋小尺为八寸。刻成于837年的《开成石经》,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宽83~99厘米不等,厚 20和28 厘米:高七尺(215.6 cm),宽二尺七寸(83.2)~三尺二寸(98.6 cm),厚六寸半(20.02 cm)和九寸(27.72 cm)。两面刻字的石碑并排而列,总该有相同高度和厚度。唐尺30.8 cm 的步长为四尺八寸。田地和路程的单位都与步长相关,尺长改变不会改变田地亩数和路程里数。
1 石碑或许可以提供改制年代的线索。天宝三年(744年)的嵩阳书院《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适用尺长29.6 cm;大历十四年(779年)《颜勤礼碑》则适用尺长30.8 cm。不过,文献上石碑数据的准确性有时难以判断,谨以《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略作说明。
该碑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代宗李豫敕令修建。碑石从未移动,只是1953年修建碑楼。碑文记述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718~781年)的功绩德政,多称李宝臣碑;该处原有清朝的风动书院而俗称风动碑。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署名文章介绍,“碑首高231 、宽262、厚72 cm;碑身高 481 cm;龟趺座半埋地下,长415、宽 214 cm”,没有碑身的宽度和厚度。网上已见三套碑身数据(截图附后),但未见碑首和龟趺座数据。暂以尺长30.8 cm测算。
郭玲娣,樊瑞平,杜平.唐李宝臣纪功碑考述.文物春秋, 2005,(5):55-56
正定县文旅局 碑身高578、 宽230、厚48 cm
正定隆兴寺 碑身高481、 宽238、厚89 cm
众多网文有 碑身高6米、 宽2.5米、厚0.48 米
2 文物保管所文章“龟趺座半埋地下,长415、宽 214 cm”,长十三尺五寸(415.8),但座宽小于碑宽肯定有误,214 cm 是否为274 cm 八尺九寸(274.1)不得而知。网上只能找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图集的全景照片,拍照之时龟趺座并未半埋地下,或为拍照而特别清理。
龟趺座稍低于人肩高,或为四尺五寸(138.6cm);而碑身厚度肯定大于人之肩宽,故而文旅局所说“碑身厚48 cm”有误。文物保管所文章 “碑首高231、宽262、厚72 cm”倘若可信,则碑首高七尺半整、宽八尺半整,而基于厚72 cm 可猜测,只是猜测,碑身上部厚68 cm 即二尺二寸(67.76)。照片上厚度以及宽度上下相差10% 属于摄影变形,想来碑身是等厚、等宽。隆兴寺所说厚89 cm即二尺九寸(89.32)似乎不能成立,除非文物保管所“碑首厚72 cm”为92 cm 之误(可能性不大)。碑身宽度或许为文旅局所说230 cm七尺五寸(231)。
文物保管所“碑首高231cm” 倘若可信,那么碑身高578 cm 肯定不能成立,也不会是身首之和的碑高,或许是碑身顶面至地面高度;至于碑身是否高481 cm,则难以判断。
3 期待文物部门准确测绘李宝臣碑,以判断唐朝在永泰二年(766年)使用尺长30.8 cm,还是29.6 cm。现在的数据“正定县文旅局 碑身高578、宽230、厚48 cm;正定隆兴寺 碑身高481、宽238、厚89 cm” 存在疑问。
附录:《唐会要》卷66 太府寺条有“(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敕格权衡度量。……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冕服制用之外,官私悉用大者。京诸司及诸州,各给秤尺及五尺度斗升合等样,皆铜为之”,或只是校核尺长:天文乐律用小尺24.65 cm,其余用大尺29.6 cm。
(代宗)大历十年(775年)三月二十二日敕:“自今以后应付行用斗秤尺度,准式取太府寺较印,然后行用”。至十一年十月十八日,太府少卿韦光辅奏称:“今以上党羊头山黍,依汉书律历志,较两市时用斗,每斗小较八合三勺七撮;今所用秤,每斤小较一两八铢一分六黍。今请改造铜斗斛尺秤等行用”。制曰:“可”。至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敕:“公私所用旧斗秤,行用已久,宜依旧,其新较斗秤宜停。”斗秤改制未能实行,但不能确定此前是否调整尺度。
《唐会要》,王溥( 922~982年)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