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凡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穀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二,二日一。公羊以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左氏以為朔十六,二日十八,晦一,不書日者二”,与现在所见《春秋三传》以及《春秋经》不符,其中成公十六年(BC575)后的日食记录22条,有20条标注朔(含两条误衍),建子18条、建亥和建丑各一条,皆为实朔令人惊奇——以平朔为月首总要有失朔的月份。作为对比,《汉书》介绍当朝日食并给出统计“凡汉著纪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今日所见《春秋》文本或许已被汉唐学者改动。
何幼琦先生说“公、谷二传的释文只能出自汉初两家的后学之手,决不是战国时公羊、谷梁二氏口授的原文。‘官失之也’是刘歆的专用语,《左传》的说法也决不是其前身《左氏春秋》的原文[1]”。张培瑜先生说“刘歆引太史公书《鲁世家》就有不加解释的改动[2]”。
[1] 何幼琦. 《春秋》“日食”研究的新发现. 管子学刊, 1990,(3): 84-86+94
[2] 张培瑜. 先秦秦汉历法和殷周年代. 科学出版社,2015.P392
[3] 陈美东. 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0,(2):124-142
[4] 张培瑜, 陈美东, 薄树人, 胡铁珠. 中国古代历法.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此前已说文[3]复原鲁历有连续四年和五年不闰、七年四闰和两年连闰,或许与尽可能拟合《春秋经》历日有关。下面再以文[4]鲁历为例略作说明。
除二十八年三月甲寅之外(注1),《春秋经》庄公年代的历日皆符合张培瑜先生的历谱,年底置闰,剪贴部分如上(左侧清末王韬《朔闰日至考》为年中置闰),但三十二年间岁首实朔在12月4日至2月12日,变动71天;其中庄公十年至十八年间的置闰过于奇特,建正为“子子丑寅丑子丑寅丑”,十一年为14个月,而十三年仅11个月。下表中岁首日期为实朔,而上面历谱的岁首考虑大小月设置,岁首可能与实朔相差一日。
笔者坚信,先人能够理解日月运行的大致规律,制定合理可行的年历。只要放弃对十一年五月戊寅的拟合,即可调整置闰如表右侧蓝色字体。倘若四年六月乙丑也是有误(己丑?注2),则上年不必置闰,如此则岁首在12月20日至1月20日之间即变动32天。
春秋早期或许各国仍是使用周历(注3),岁首达到冬至前后则年底置闰:两年或三年有闰,建丑或岁首靠近冬至的建子。
3 既然春秋期间37条日食记载至少七条有误(四条可勘订年、月或干支),那么历日有误也是可能。通常认为《春秋经》中不能协调的历日在10%以上(文[4]列出45条,总计历日393个),而一年中单个历日的讹误多难以发现。庄公的三十二年间总计30个历日,放弃两个而得到合理的历谱,应该是明智的抉择。
我们不能因为后人传抄的少许讹误,说古人不能确定冬至而置闰混乱。
注1:廿八年三月实朔丙辰(53)00:04,或许三月甲寅就是三月首;岁首实朔丁巳(54)01:26,正月初一或许在乙卯。如此也只能说失朔一日——前述春秋、西汉的日食表明失朔是常见的。 “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初一出征也是可能。
注2:“己”与“乙”可能因字形相近而有讹。此前曾说,僖公二十年五月乙巳和二十六年正月己未的两个历日有误”的可能性较大,而“古人不能制定合适的历法”可能性较小,只是孤立的历日难以确证而只能猜测。
春秋的日食和鲁历(下B):过度拟合必定失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5416.html
不过,庄公三十二年有多个历日,《春秋经》与《左传》“十月己未”正确,而《公羊传》和《谷梁传》“十月乙未”有误,似可肯定。
《春秋经》三十二年春,城小谷。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冬十月己未,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狄伐邢。
《左传》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子般即位,次于党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成季奔陈。立闵公。
《公羊传》和《谷梁传》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注3:《左传》庄公记事仅三年有具体历日,三十二年同《春秋经》,另两条与鲁历协调。
【传】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57)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
【传】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讨樊皮。夏四月丙辰(53),虢公入樊,执樊仲皮,归于京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