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莫把加班当敬业 精选

已有 3803 次阅读 2007-7-30 16:18 |个人分类:入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时候读书老爹天天叫我苦读,说什么“三更灯火五更鸡”,“黄金棍里出孝子”,我果然苦读,甚至拿书当枕头,这样睡不实,早上很容易醒,可以避免睡过头,好起来读古文。结果搞了一年搞得我贫血,长大了一幅豆芽菜的样子,老跟饿死鬼投胎似的又吃不胖。后来遇到一个数学老师,他告诉我解数学题得偷懒,得找简便方法,越简单越好,为了能够越来越快的解题,好留出时间上街打电子游戏,我不断自发钻研,结果数学学好了,还天天玩。

经常在媒体看到一些教授、科学家猝死的新闻,心里真是很痛心。猝死的科学家恐怕不会是那些没有子宫的,盖因没有子宫的才不会这么玩命呢,他们通常能够寿终正寝。科学家的猝死,于己于家人于社会于国家都是莫大的损失。他们中很多人年龄不过50上下。甚或有更年轻的。

其实在职场也有很多猝死者。大部分是因为连续加班或者长期保持同一坐姿而引发各种疾病或者身体机能的衰竭。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

在革命战争年代,甚至建国初期,各方面条件极其艰苦,突发事件很多,特定的时期鼓励艰苦奋斗,鼓励奉献,完全可以理解。但在跨入21世纪,在我国物质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要去要求苦干,要求不断的“加班”,“熬夜”,把连轴转当敬业,把透支生命当勤奋,就不对了。

无论是谁,都需要休息,虽然不同人需要休息的时间长短不一致,同一个人也可以通过逐步的睡眠剥夺来达到最低限度的休息时间,但有规律的、必要的休息时间是每个人都必须的。

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虽然不能说越老越精,但科学家在60岁以内,应该都是可以出成果的,一些科学家甚至到80高龄还有成果出来,在40来岁就早逝,真的让人心疼。与其不断的透支生命,还不如一步步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此外要注意到,并非是8+2=10,应当看到,7+3>10。科学家除了研究之外,也需要学习。同样,职业人在职场,也需要不断的充电。如果一个人一天12小时全部花在一项工作上,长期如此,反而对他潜力的挖掘不利。应当是8小时工作+2小时的运动放松+2小时左右与工作相关的学习+2小时左右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学习+6-8小时的睡眠+2小时左右的吃饭等人必要的生理时间。一些人精力旺盛,可以少睡少休息;但总体来说,要想在一个较长期比如10-20年的期间稳定发挥较高的效率,并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果,维持这样的时间表是科学而合理的;

应当看到,因为工作和研究过程中,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因此,加班、熬夜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工作中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加班,那么科研管理机构、公司甚至科研者或职业人本身就要反思一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何在流程、制度上防止过度工作?如何建立好的机制处理突发事件,把非正常工作时间降到最低?

虽然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态度应该是首先要符合客观规律的,“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早就被证明是瞎掰,而另一些隐含的不科学不客观的态度则还没有被更广泛的认识到。

所以,应当鼓励高效而不是鼓励超时,应当鼓励“乐学”而不是鼓励“苦干”。

应当看到,人是追求“快乐”的动物,为了生存也许人会“不得不苦干”,但与其让一个人成天皱着眉头发挥不出积极性,为什么不鼓励人在把工作做好的同时让自己也获得快乐呢?

应当看到,人同时具备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在强调人为公司,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尊重人作为个体的权利,比如休息、娱乐、个人兴趣和再学习等等。

如果绝对工作时间和成果相对应的话,那么中国应该是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如果绝对工作时间和成果相对应的话,那么乌龟和蜗牛应该是生产能手。

莫把加班当敬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5076.html

上一篇:基于有限观测的符号体系应该注意自适性和自嵌套性
下一篇:丑小鸭确实可以变天鹅-十道开篇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宇斌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