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物质滥用还是滥用心情?(上)

已有 6452 次阅读 2008-3-5 17:43 |个人分类:心外有物|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你每天半包烟吗?你顿顿二两小二吗?你爱吃辣吗?你…………吸毒…….吗?如果你喜欢以上几种“物质”,恭喜你,你是一个物质(或药物)滥用(abuse)者。

人类药物滥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近四十年里才有了明确的定义和比较科学的解释。以前叫做“成瘾性”或“习惯性”,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药物依赖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物质滥用”,药物滥用的范围稍微窄一些,因为烟、酒、辣椒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药物。

1987年第三版DSM中使用了“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这一术语,分为物质滥用和物质依赖性,而物质依赖性又分为“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生理依赖性的主要特征是耐受性和戒断反应。

没有必要在一篇“科普”文章中给这些术语下严格的定义,我们轻松点看这几个有些掺杂不清的问题。

无趣男去体检,得知患有慢性鼻炎和慢性咽炎,医生好言告之不要吃辛辣食品,然而无趣男在明知吃辣对身体有害的情况下,仍然为嘴伤身,每顿饭无辣不欢,这就是物质滥用(明知该物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仍然主动在非医疗过程中使用某种物质);无趣男重庆长大,无辣不欢,吃辣就很高兴,这叫物质依赖性;无趣男比很多人要吃得辣一些,这叫耐受性提高(对物质的“阈限”提高);无趣男老婆爱惜无趣男身体,严令无趣男不许吃辣,于是无趣男吃饭没精打采,食之无味,这叫戒断反应(烟民大概都有这个经历);在无趣男好不容易不吃辣椒也能够吃好喝好后,有一天想着想着突然痛哭流涕地说,我想吃海底捞(北京著名火锅连锁)……,这就叫做精神依赖性。

相对而言,精神依赖性不那么容易理解,我们后面会详细分析。我手里头关于物质滥用的书不少,比如《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健康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王登峰主编)。前面三本书主要讲物质滥用的治疗,后面一本书浅显的讲了一些物质滥用的神经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我们就以此书为基础来看物质滥用。

快乐中枢

我写此文主要是因为光恒老师在二傻大作《宇宙的自由意志》中评论道:

“这种自我奖励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要""?以我外行之理解,奖励机制是一些能让自我感觉快感的内分泌。而能产生快感的东西很多。上帝之所以这么安排,实际上是让我们在繁殖和生存中有动力。并非让我们自己个够。而就是我们自己探寻如何自己激发这些内分泌的一个过程。最明显的例子是吸毒。毒品使某些内分泌大量地,无必要地出现,让人飘飘欲仙。但时间长了,人体产生毒品的抗药性,所以用量加大。并且没有毒品刺激,自然的内分泌就没有了。结果是身体各部神经的强烈不适感(过敏)。由此可以结论,毒品刺激出来的内分泌,是让神经不要过分敏感,使我们产生不必要的感觉(痛苦)。吸毒是一个之害处的极端例子。刺激相应的快感内分泌有很多方法。比如,苦行。那些虐待自己的人未必不快乐。比如食辛。那些因吃辣椒而胃口打开的人,一定是后天才有这个习惯的。说四川人哄孩子就是往嘴里赛个辣椒的确是个笑话。还有喜欢挑战。一些老水手面对致命的台风来临居然会兴奋起来。”

我感叹于光恒老师的睿智。

40年前,奥尔兹在做白鼠学习实验时偶然发现,当用微电极插入小白鼠大脑某个部位,并在一个特点的地点施加微弱的电刺激时,小白鼠有事没事特别爱往指定地点跑。检查发现,这只老鼠的电极埋错了位置!

这个意外使奥尔兹猜想是不是这个区域能够让小白鼠获得“快感”,就和同事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做了一个控制电流刺激的开关装置横杆,可以由老鼠自已掌握。只要老鼠一按这根横杆,埋藏在下丘脑附近的那个微电极就产生电流刺激,持续时间为0.5秒。实验开始了,奥尔兹等人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情景:老鼠一旦学会按压横杆来获得刺激后,就会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来刺激自己。每只老鼠都以极高的频率按压横杆,平均频率为2000次/小时,有的竟高达5000次/小时,而且要连续按压15–20小时,直至精疲力尽,呼呼睡去。但一醒来,就又去按压横杆,中间甚至不吃不喝!

奥尔兹等人为了进一步搞清老鼠对这种刺激的迷恋程度,特意在老鼠和横杆之间摆上一个通有很强电流的架子。但老鼠竟不顾触电的痛苦。拼命穿过架子,扑向那根能给它们以刺激的横杆。

奥尔兹的实验(图片来自心理学名人辞典:http://www.whpsy.com/person/o/Olds.J.htm

 

奥尔兹通过进一步实验还发现,把微电极插入脑部的另一个重要系统:边缘系统,也能看到老鼠拚命按压横杆的情景。所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内存在着快乐中枢。老鼠之所以一个劲儿地按横杆,就是因为刺激这个快乐中枢后,可以体验到欢快的情绪。

这个实验还在猫、狗、猴等动物身上得到了验证。据说在一些外科手术中也得到了一些针对同意的病人的验证,证明人也存在这样的快乐中枢。但我暂时没有找到实验如何进行的材料,还存在一些疑问:如何在病人清醒的时候对其相应脑区进行电刺激并观察其表情特征,询问心理感受?

既然存在快乐中枢,那么是否还有“痛苦中枢”呢?

奥尔兹和同事指出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奖励惩罚中枢,当刺激这些部位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这些部位被标示为奖励或快乐中枢。具有这样效果的部位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和丘脑许多部分都存在,其中以下丘脑最为明显。如果在下丘脑以外的脑部埋下电极,则没有出现上述情形,或者快乐效果不明显。对另外一些部位,白鼠会按压杠杆去截断电刺激。这些部位就被标示为惩罚或痛苦中枢。

然而,随着一个个“中枢”被发现,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人类所有的情绪和行为,是否都可能对应某一个中枢呢?是先有了这样的中枢,才有了这样的行为;还是先有了这样的行为,才促成这样的中枢产生呢?这些中枢和物质滥用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在细胞层面,物质滥用是如何形成的呢?

仍然要佩服光恒老师的睿智,且听下回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17064.html

上一篇:中国式维权
下一篇:秦汉英雄传说-5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