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学术、历史与评价:情绪化的灾难性效应——禅的行囊(之五十五)

已有 2129 次阅读 2018-1-9 11:14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认知, 情绪, 学术观点, 历史, 评论

导读: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写成的。学术界也是如此。在学术争论中,当一方获胜时,失败的一方就会被描述成邪恶的、缺乏理性的反面典型。就像在历史上那些宗教、国家或国际统治权争夺之战一样。只有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后,已经完全中立、思想解放了的后代历史学家,才有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当初的历史,从而给予比较中肯的评价。同时代或者相近时代的学者们,就和社会大众一样,自以为自己非常客观中立,其实不由自主地带上了某种有色眼镜,用非常情绪化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这样得出的非常具有偏好性的结论,偏偏还自认为非常正义。这才是最可怕、最具毁灭性的态度。

   其实,即使已经时过境迁,后代学者也未必就能看清当时的史实。因此,即使做这种若干世纪之后的评价,也需要注意多观察,允许推测,但不要妄下定论。特别是,不要带有强烈情绪色彩地下定论。因为,情绪是反理性的。一旦带有情绪色彩,结论的合理性就已经大打折扣。

   对历史的评价,需要基于某些事实。然而,正如现代心理学家所发现的,即使刚刚发生的事,如果询问三个目击者,他们的描述也会各不相同。人类本来就缺乏全面收集并记住事实的能力。不幸的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有这种能力。因此,不同的人所收集的事实,都是号称客观全面,但实际上非常主观片面的。在评价历史的时候,一定不要仅仅以某些人所声称的事实为依据,而是要尽可能地多收集各方面的事实,多观察,可以推测,但不要妄下结论。特别是,不要带着强烈情绪色彩妄下结论。

   比尔·波特对中国禅宗历史所得出的不同于大部分人的结论,来自于他所认可的历史记录——《楞伽师资记》。但正如当代日本学者中嶋隆藏所指出的,这本书带有强烈的宗派色彩,很可能并不客观真实。主导其创作的菏泽神会其实是一个不合格的禅宗学生。他的见地没有得到他的老师,六祖惠能的肯定。因此,后代禅宗的传承,都以六祖惠能的另外几位弟子——永嘉玄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和他们的弟子们所传承的为准。但在六祖去世之初,由于菏泽神会一直跟随在惠能身边,并且得到了大唐朝廷的某种支持,他曾经自称禅宗七祖,他的声音也曾经占据当时禅宗的主流,并且还组织人力编纂了包括《楞伽师资记》在内的若干本著作,以及修改了《六祖坛经》的部分内容。是历史的演进逐渐证明,神会的见地是存在问题的,才使禅宗其他几位弟子成为禅宗真正的传人。这段历史,显然比尔出于某种原因表示怀疑。并且,由于这种疑古的情绪,转而相信了神会所编纂的、带有明显宗派主义风格的历史记载。

   实际上,五祖弘忍的学生神秀所做的偈颂并非像神会所编排的那样不堪。它其实代表了道信禅师和弘忍禅师幽居深山以养道的精神。五祖选择了惠能作为衣钵传人,应当是考虑到将禅宗教育推广到华南地区,以便因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形势变迁。这是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未雨绸缪。而且,作为当时两位同样优秀的学生,神秀学识渊博,善于宣讲,本身就有足够的说服力;但惠能出身贫寒,目不识丁,如果没有衣钵为证,未来的教学工作将很难开展。所以弘忍才把传承的证物交给惠能,让他南下推广教育活动。历史也证明了弘忍决策的正确性。因为,尽管神秀在北方的教育活动得到了武则天的青睐,但由于后来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北方的禅宗教育并没有得到顺利的推广。反而是惠能在广州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了禅文化在中国的大兴。


********************


   除了散见于各处的一些语录片段,弘忍唯一传世的教法是《最上乘论》,它的开篇写道: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公元672年,到了要为自己选定衣钵传人的时候,弘忍让他的弟子们每人作一首偈颂来展示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弘忍的大弟子是一个名叫神秀的和尚,他是北方人,十七年前为追随弘忍来到东山。然而他的偈颂在后世成了误解佛法的反面教材: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惠能是另一名追随弘忍的外地人。他来自遥远的岭南,此时刚刚进入禅定寺不到九个月。惠能听说了神秀的大作,于是也作了一首来回应他: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名皮肤黝黑的新来者真正理解了弘忍所说的本来清净,而神秀却没有。于是,弘忍将法嗣传给了来自岭南、目不识丁的惠能。

   晚饭后,我在寺院里闲逛。我走进惠能曾经舂米的碓房,他用过的石臼还保留着,仿佛其人只是刚刚离开,到门外去喘口气。我在碓房撞见了惟道,他请我到他房里喝茶。惟道身上有一种全中国的寺庙监院共通的气质:处变不惊,随时准备做任何事情。他还沏得一手好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093893.html

上一篇:教育、素质和迷信:职务与职称的利与弊——禅的行囊(之五十三)
下一篇:教育、文化与政治:怎样的教育可以兴国——禅的行囊(之五十六)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