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结上次的讨论,可见经络所本的“营卫”或者“荣卫”,其中“营”是那种能够让肌体内在得到滋养,从而处于良好状态的体系。这个体系运作良好,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就比较敏锐。譬如,身体状况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有的人可以知道,其它人则不知道。这就是“荣”的功能的差异。
笔者曾经遇到一位澳大利亚指压治疗师,他采用触碰几根头发的方法测试来访者的敏感度,结果有的人能够知道是不是被触碰了,有的人则不知道。这个简单的测试就能够看出“荣”的功能水平。
而“卫”则决定了身体的运动和控制能力。“卫”的功能运作良好,那么我们对身体的精细控制能力就保存得更好。如果早上起床,感觉关节有些僵硬,那我们的运动控制功能就有了一点问题。
另一个测试是一位太极拳师提供的,他用手在空中画一个无形的圆圈,然后要求来访者仿照他的样子去画。结果只有部分人能够比较轻松地作出来,其它人则画出流畅的圆圈有些困难。按照《素问》的定义,这就是“卫”功能不足的表现。
“卫”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控制身体表层的循环和温度。这个功能较好的人,就容易适应温度的变化,不会轻易受凉、中暑或感冒;这个功能不好,就会对环境稳定性依赖较大,一旦环境条件变化,很容易生病。因此,“卫”又被解读为捍卫身体的功能。
实际上,从现代科学角度,“卫”的这两种作用都可以统一理解为身体的传出控制与调节功能。
接下来,就要讨论经络运行的动力学,以及和“气”这个概念有关的内容了。
**********
脉不自行,
【根据我们对前文的讨论,“脉”是一种介于无形的心理功能和有形的生理功能之间的界面现象,它是气与血在经络中发挥作用的引导。由本句看来,脉显然并不是“永动机”,它不会自己维持运行,而是需要某种推动力量。
如果把脉理解为血管和循环系统,那么显然循环系统要么被认为是“自主”运动的,要么被理解为由心脏活动带动。总之,应该是比较“自行”的。从这也可以反证,中医的经络或者“经脉”并不是单纯的动脉搏动。】
随气而至,
【“气”到底是什么呢?现代人一提起这个字,反映出来的就是“空气”或者“气体”。但古人的这个概念显然是先于现代“空气”概念而生的。或者说,现代科学家在翻译“air”和“gas”时,参考了古代对“气”的描述而选择了使用这个词。因此,在阅读时,不要弄错概念发展的顺序。就好像,现代译者把“nature”翻译成“自然”,不要因此就误认为古人说“自然”就是“nature”的意思。在概念使用时要了解它的发展史。
关于“气”,较早的观念可以参考庄子的说法。庄子在假托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时,借孔子的名义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见,庄子把“气”定义为最深层的心理功能。他用一个递进的聆听体验,让听众懂得什么是“气”。
专心倾听的时候,听觉系统听到的是声音,认知活动获得的是语义;但还有一种超越听觉系统和认知活动的聆听状态,它能够全面地听进去所有层面的内容。庄子说,这时就是用“气”在听。这种状态的特点是“虚而待物”,自己里面好像没有什么,但却能接受各种东西。这是较早的对“气”所做的说明。
但是,如果说脉不能自己运行,必须随着“气”运行,那么这种气显然不是纯粹的形而上理念,必须有除了虚心聆听之外更实在的含义。古人用了一个更加具体的方式,来让人们体会“气”,那就是利用“气息”的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呼吸,“气”会有所波动,这个波动比“虚而待物”的气本身更容易被体会到。】
气动脉应,
【但“气”的波动仍然是一种类似电磁场波动那样的情形,它本身仍然难以体验;因此要转而去体验当气息波动时,作为“无形中的有形”的脉的应答。脉响应气的波动而产生的变化,就是差不多人人都可以体会的现象了。可见古人为了让后人学会体验“气”,是多么的苦口婆心。】
阴阳之义。
【从这种层次递进的体验,也可以了解阴阳本身的含义。阳是那种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现象;而阴则是有形的、容易体会的现象。“阳”常常难以直接体会,因此要利用“阴”对它的应答来感受。这就是现代人借以把握阴阳概念的契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