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婚礼的合法性起源:文化仪式与仪式文化——禅的行囊(之四十八)

已有 2641 次阅读 2018-1-2 11:59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法律, 规定, 典礼, 仪式, 下意识

导读:在现代中国人的眼中,寺庙就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人们甚至分不清寺庙里各种法会仪式上的华丽吹奏音乐和近代中国世俗婚礼、葬礼、甚至风月场中的靡靡之音有何区别。这种混淆也给近代中国佛教几乎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因为,有知识的人觉得它封建迷信,不屑一顾;而跑到寺院里参与的人,则几乎怀抱的都是世俗的目的如积福、超度等等。于是,佛陀开办学校、发展教育所要传播的真正精神则石沉大海,杳无声息。

   唐宋禅文化鼎盛时代,禅宗丛林都是以教学为核心,远离那些宗教仪式。古代禅师们曾经明确地说,敲打念唱,佛之败类。但为什么宗教仪式还是延续不绝,甚至愈演愈烈,比禅宗的教育本身流传的更加久远呢?这就要说到人类对仪式的需求了。

   在整个生命进化史上,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仪式。仪式一旦形成,就具备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所谓不可思议,不是说这些力量必定强大无比,而是说它们之所以存在力量,人们靠想是想不清楚的,说也说不清楚。所以叫做不可思议。换句话说,这些仪式都是在下意识水平上发挥作用的。比如,许多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求偶时,求偶一方都会为心仪的对象展现一场风格独特、传承久远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有些是很和平的舞蹈和歌唱(例如鱼、鸟和青蛙),有些则是象征性的、点到为止的武斗(例如科摩罗巨蜥),另外一些则是凶残无比的生死决斗(例如公羚羊、狼王、雄狮和猴王的夺位之战)。除了求偶,仪式还用来协调其他活动(例如工蜂的采蜜远征、狼群和狮群的集体狩猎)。

   人类自从进化出现,就延续了自己各阶段祖先们的传统,采用各种歌唱、舞蹈、阵列等形式进行自己的仪式化活动。人类个体求偶时会歌唱、舞蹈,也经常会出现象征性的决斗,偶尔也有生死搏斗。人类群体则早在鸿蒙未开时就学会了萨满式的舞蹈,用来在婚礼、葬礼、狩猎和开战时协调行动。认知革命之后,人类学会了说故事来协调更大规模的行动,于是伴随这些故事就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仪式,例如宣誓、结盟、祭祀、崇拜和战阵。到了现代社会,仪式仍然存在,只是演变成了现代的婚礼、葬礼、祈祷、合同、投票、法令等等。

   仪式不可思议的力量,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就能随处看到。比如,经过一场婚礼,两个异性青年就能安然而公然地同居做爱、生儿育女,而且如果想改变主意,还会承受各种心理和社会压力。经过一次宣誓仪式,一个大商人就能变成合法的美国总统,号令整个美国的陆海空三军,掌握美国的核按钮。再比如,签署一份合同,两个原本对立的商业巨头就能合成一家,公用共同的资源,运作共同的项目。又比如,经过一次投票,一纸空文就能变成法律,为人们的行为设立原本不存在的规范。更常见的,是在路口插上一块停车标志牌,经过的车辆就必须先刹车,确认周围情况之后再继续前进。

   仪式本来没有力量,是发明并且接受这些仪式的人群,赋予了它不可思议的力量。但仪式一旦被发明和接受,它就具备了活生生的力量,直到被大家废弃之后许久,它的力量才会逐渐从下意识中消散。因此,人类社会非常喜爱使用仪式。因为它们能大大减少协调人群活动、规范个体行为的难度。仪式还能调节个体的状态,增强人们的信心,从而为顺利完成各种群体行动提供保证。现代的宗教、法律、道德、规定、典礼乃至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仪式化部分。

   从这里可以看出,仪式是人类社会非常有效的工具。但它仅仅是工具,也只应该作为工具发挥作用,而不应该变成限制人类进步的绊脚石。一旦某种仪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就应当予以废弃。不幸的是,由于仪式不可思议的属性,废弃一个仪式往往比建立一个仪式更加困难。例如,明朝末期,满清铁骑用砍头的威胁强迫中国人留辫子;到了民国初期,革命者说服当时的中国人剃掉辫子,也不得不动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暴力手段。而部分人留辫子的习惯,在民国开始之后仍然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然而,作为中国文化教育的核心精神,它是超越任何一种仪式的。各种仪式的创立,只是在当时为了帮助文化教育的推广实施。一旦时过境迁,就应当废止旧仪式,改用新仪式。唯一应当坚持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本身。这是推行中国文化教育时,必须清楚而且把握的原则。


**********************


   水陆法会是所有佛教仪式之母,1500年前由梁武帝开创。武帝是个在积累福报方面善于创新的人,他请高僧宝志——宝志正是三祖寺的开山祖师——编排出一套高明的法事,好让法界之内的一切众生都能感受到解脱的力量。水陆法会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暗示着法事的效力无远弗届。水陆法会不是一场,而是一系列法事,它需要一百名僧侣和数百甚至上千名居士共同参与,在七个坛场齐声诵念佛经如《法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和《华严经》等。水陆法会连开七天,每天从凌晨持续到深夜。如此法会必定耗费惊人,因此少有寺院会轻易尝试。法会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其实也是唯一的部分,是在法会即将结束,纸人纸马被付之一炬,浩浩荡荡开赴冥界拯救众生的那个时刻。

   净慧说,法会是专为黄梅地区的信众举行的。四祖寺不久前刚刚重修完毕并招募了僧人,所以法会其实相当于四祖寺的亮相演出,它旨在告诉住在附近的人们:如果想要为来世积累福报,去四祖寺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寺庙的首要功能,就这一功能而言,寺庙间也有高下之分,人们似乎认为有的寺庙与来世保持着更为良好的关系。不管怎样,水陆法会在吸引眼球方面的功效是无可替代的——前提是寺庙不要因此而破产。

   净慧问到我的来意,我告诉他,我正在收集禅宗早期祖师们的材料。我问他是否有空接受我的采访,他对这个提议不太感兴趣。关于禅,他想说的都已经说完了,他说,我可以自己去读《楞伽师资记》。他还让侍者送给我一本书,内容是他历年冬天来四祖寺打禅七时的开示,其中有些内容谈到四祖道信和他的禅法,也许对我有用。他看起来很疲倦,健康状况也不佳。年龄的增长和身居高位的压力看来都加重了他的糖尿病。

   谈话之间,斋板响了。净慧站起身,邀我一起用斋。我注意到他的步伐比从前慢了许多,一面依靠侍者的搀扶,一面还要拄着手杖才能行动。我和明基走在净慧身后,可以听见他在叹息,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过得去那七天的法会。

   这正是僧侣生活中令我望而却步的那一部分。我曾不止一次想要跟红尘世界说再见,但我真正喜欢的僧侣生活是它的精神层面,而一想到那无穷无尽的仪式,我就从白日梦里醒了过来。我知道,仪式包含在一切文化之中,我也知道它有不可思议的效力。仪式还让参与其中的人共同形成或者强化彼此间的集体认同。人们都这么说。可是,大概是因为业障未消,我还是更愿意站在佛堂之外,俨然是修行界的托尼欧·克洛格①。清风明月才是我心之所向,时不时来块儿南瓜饼就更好了。我总在想,佛陀当年举行过什么样的仪式?我不记得自己读到过任何这方面的记载。佛祖饭前难道也念供养词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092689.html

上一篇:大地与雄心:心理和地理的羁绊与缠绵——禅的行囊(之四十六)
下一篇:护照、考古与国籍:如何划分文化的疆界——禅的行囊(之五十二)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