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关于高校科研的观察与思考

已有 2609 次阅读 2022-10-29 15:2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的角色是一名高校图书馆员,自身也算是一直在科研一线,且时间已有20余年。一方面是在服务科研,从图书馆角度,提供资源与服务(实际参与资源建设、文献信息服务、科研评价及其相关服务);一方面参与科研,实际参与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报奖、发表论文、出版图书、学术期刊及学术图书审稿等。我的观察与思考,既是工作需要,也是个人发展需要。如何找准着力点,更好地为所在机构用户服务?如何规划自身的学术生涯,更加有效地善待自身有限的学术生命?如何平衡“眼前的苟且”及“诗和远方”?稍微梳理近期的观察与思考。

    国内各大高校对诸如“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等各大学暨各学科排行榜的热情经久不衰,各高校的图书馆与时俱进地学习借助一些科研成果数据管理平台和分析工具为学校或院系提供重要的情报资料。图书馆如何提供专业的科研评价服务?近年我自身有实际参与一些工作,同时积极与相关方面进行交流与探讨。2023年的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是全球唯一一份对研究密集型大学的所有核心任务进行评判的全球绩效表,这些核心任务包括教学、科研、知识转移和国际展望。绩效指标分为5个方面:教学(学习环境),30%;研究(论文数量、收入和声誉),30%;引用(科研影响力),30%;产业收入(知识转化),2.5%;国际展望(学术人员、学生和研究),7.5%。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指标权重如下:全球研究声誉12.5%,地区性研究声誉 12.5%,发表论文10%,出版书籍2.5%,学术会议2.5%,标准化引用影响10%,总被引用次数7.5%,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 12.5%,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10%,国际合作10%,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和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我自身做过图书馆评价方面的研究,大体了解相关评价的机理及其方法。任何评价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确实有其积极意义,需要正确对待。无论是评价方,还是被评价方,需要重视关键观测点或者说关键指标。对于高校来说,重视科研是“必要的”“必须的”。实践中受人诟病的是,一套指标体系“全评价”,尚未能或很难做到皆大欢喜的“精准评价”。前述两种评价体系,中心思想是相似的。笔者认为是侧重考察自然科学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测度效果很有限。我还留意到一个现象,国内一些高校在一些排名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较好的名次,实际上是有原因的。一种原因是因为“沾了光”,比如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应用较多,SCIE或EI收录论文较多;一种原因是引导有方,有的高校研究透了各种评价体系,制定了系列激励办法,采取了系列措施;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比如部分高校有天然优势,本身就“家大业大,兵多将广”。

    高校的科研产出,与相适应的激励政策密切相关。某高校2021年科研奖励概况。论文354篇,245.2万元。其中:SCIE 195篇(4区56,3区68,2区65,1区6篇);SSCI 7篇;A&HCL 1篇。著作5部,10万元(含1部补2020年)。纵向立项奖励:220.40025万元(批准经费:2860.45万元)。成果获奖14项:60.35万元。知识产权338项,182.83万元。横向到账3287.27万元;纵向到账769.1万元。从这个奖励概况,可以看出该校阶段性的“科研价值观”,而且不仅仅是一校的,它可能是代表一个群体(部分高校)的“科研追求与梦想”。奖励通常是因为比较稀缺,所谓物以稀为贵。有个时期,不少高校重奖SCIE、EI收录的会议论文,导致出现“井喷”,之后进行了“调节”,会议论文身价一落千丈,甚至“一文不值”,因此产量锐减。实际上不同领域的会议论文价值是有所不同的,但为了便于操作,直接“一刀切”。近年,还有一个现象,学术著作受到了“冷遇”,出版难、费用高、显示度低(销量小、读者少)、认可度低(比如引用方面,短期内难见成效,时间长了等不起或等不及)。有的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专著,“拔高了”认可标准,比如要求该书内容发表过数篇CSSCI收录的论文才予以认可。种种原因,各高校的科研奖励政策均是永远的beta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纳入奖励范围的成果存在盲区,存在有的成果原本应该予以奖励而未考虑到,也存在虽然未纳入奖励范围,但并非一无是处,在其它一些场合是有用的(比如普通学术期刊论文,在岗位聘任或职称评审等环节可能会是“有用”的,至少是算数的。)。

    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高校科研人员,个体有个体的诉求,管理者有管理者的需求。在我的眼里,特定高校其师生实际是利益共同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才有可能会更好。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员,我做的一些工作,实际上远远超出工作范围。若干资源与服务,也是远远超出我校自身购买的资源与服务范畴。目的只有一个:期待所在高校这个利益共同体的明天会更好。此外,多年来,我一直在借助博客、报纸等媒介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不揣浅陋,乐此不疲。一方面是回馈给予自身帮助与支持的人,一方面是期待能引发更多关注与思考,让更多人受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61426.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442期 20221028)
下一篇:《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实务教程》推介
收藏 IP: 117.92.94.*| 热度|

10 王涛 徐芳 尤明庆 郑强 范振英 李学宽 许培扬 彭振华 何应林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