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研究为了什么? 精选

已有 3944 次阅读 2022-1-27 21:0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两个字好辛苦。1月13日放寒假至今,已两个星期了。这个寒假,部分原因是因为假期前一段时间事务繁杂,还真顾不上假期规划。我的2021年年头至年尾,像个陀螺转个不休。假期想“静静”。

    两个星期基本上是天天在书房,而且是夜以继日,做的似乎都是“无用功”,还或多或少与科研沾边,要么是科研服务,要么是服务科研,就是没有“做自己的研究”。我原本是希望随心所欲,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实际上很难。2021年6月,我萌生修《张厚生年谱》的想法,随后的暑假,我几乎投入了整个暑假在此事上。2022年1月3日,谢欢先生对我说:“期待张厚生先生年谱早日问世,上月去南图拜访沈燮元先生,谈及年谱编纂时,沈先生也认为越是现代人的年谱越不好做,因为资料太多了,好在厚生先生有日记,那就方便多了。”我回答说:“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价值认同问题。资料有不少,但同时也有不少‘盲区’。我当前做点基础性工作,做一点是一点。”沈夑元(1924- )是版本目录学家,现年98岁,著有《屠绅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当前正在修《黄丕烈年谱》。谢欢先生是青年才俊已出版《钱亚新年谱》,目前正在修《李小缘年谱》。我起意修年谱之后,陆续粗略浏览过多部年谱,粗略知道深浅。

    “越是现代人的年谱越不好做”,当前的体会会更加深刻。有一个说法,评价一个人,最好是在其故去50年之后。表层的意思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可以更为客观公允的评价,还有隐含的意思是对谱主的利益关系人影响较小。在我看来,年谱有纪念性质,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纪念宜趁早,力求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重。做这类事情,仅有情怀是不行的,还需要机缘。很现实的问题是,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能够达到出版标准并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吗?不管怎样,基础性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纪念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这本书的出版,凝聚了东南大学图书馆、张厚生先生亲属及张厚生先生的同学、学生、朋友等的心血。始于2010年6月11日,历时3年多。我作为参与者,单单是与顾建新馆长、袁曦临老师、高红梅老师关于该书出版的往来邮件就有100多封。今天看来,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是进一步做工作的良好基础。

    张厚生先生留下的那些资料(或者说史料)是比较系统的,确实比较珍贵的,但如何有效的整理,甚至找机会出版部分内容,工作量很大。比如学术通信,涉及图书情报领域数百位学者,识读难度不小,且仅通过文献考证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内容需要找知情者进一步求证。这方面的题材是比较小众的,梳理达到发表水准并获得发表机遇不易。近年,我们图书馆学领域的期刊受到很大冲击。时下的影响因子导向,对图书馆学是非常不利的,在期刊评价中占下风。当前还有个现实困境是,务实的少了,务虚的多了(比如热衷炒概念)。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好多选题是比较务虚的。文献学、图书馆史方面的选题,产出的论文,被引率不理想。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整体上是逐年下滑的,尤其是专业馆员队伍在持续萎缩。有期刊主编说:“现在可以看出,还是研究图书馆(学)史的学者们比较踏实。”我觉得这个评价是客观公允的。

    承蒙师友抬爱,近年受邀参与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审稿等社会服务,每每是“欣然应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为我觉得是一种责任,试图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是心里话、也是实在话。自身早年的点滴进步,得益于诸多编辑、审稿人的帮助。我接触多家期刊工作者,他们除了期刊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履行更多职责,均属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我的审稿体会是,稿源好的,会相对轻松一些;稿源比较差的会比较辛苦。种种原因,几乎家家期刊都在“渴盼”或“渴求”好稿件。

    研究为了什么?其实也就是回答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虽然我涉足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史领域,但因基础不牢、学力不逮,再加上其他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其实我到目前也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千万次地问”,也许并不夸张,不管有没有意义,相信还是会继续追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22983.html

上一篇: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下一篇:有一个图谋叫“a libseeker”——纪念图谋博客17周年
收藏 IP: 61.132.1.*| 热度|

5 吴斌 郑永军 徐耀 尤明庆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