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梅吉:春节归家所想

已有 2819 次阅读 2017-2-13 10:3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随笔, 图书馆员生活

(注:本文科学网圕人堂专题内容,发布圕人堂成员通过提供的各类较为规整的信息。欢迎圕人堂成员供稿,经选用信息,略致稿酬。)

春节归家所想

文/梅吉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世界硒都,那里拥有着最最秀丽、最最静谧美好的自然景致,连绵起伏的大山,奔腾而去的大江,蜿蜒曲折的小河,潺潺流动的小溪,那里会让你无时无刻不享受着它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春节住在老家的时候,我和豆儿在菜园里摘青菜、拔萝卜,在树林里拾蘑菇捡果子,在田埂边喂鸭子,在院子里追公鸡,在小路上疯狂地赛跑……看着豆儿幸福的模样,我真想就这样住在老家,沉浸在这样的白日梦里。


可是我心里明白,我做不了田园派,如果让我每一天都生活在这里,从自然中得到的安宁只会归于一片虚无。我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动态的人生——在都市与自然间转换和平衡。我还有我的梦想要去实现,而豆儿也需要去完整地认识和领悟这个世界,它的美,它的恶,它的多面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和辽阔起来。


我爱我的家乡,但我发觉自己更怀念的其实是回家旅行本身。这个过程不光能感受故土风貌、体验浓浓亲情,家乡的这份宁静更是让我沉静、让人思考,让一些零散的思绪和灵感构想在旅行中与我不期而遇,我享受这些时刻。


遥想当年,在上小学时,因为崇拜语文老师,我以“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老师”为题参加学校演讲比赛还得了奖;在上中学时,我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走出这层峦叠嶂的大山,去看看广袤的平原,去看看浩瀚的大海,去看看大城市。当时还在笔记本里写下“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风雨兼程”的语句激励自己。而今,我如愿来到了祖国的江南,来到上海浦东,并且选择了图书馆员作为我一生的职业。博尔赫斯的《关于天赐的诗》里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历代的典籍,更是传承着万世的思想和文化,它是人类精神的神圣归宿。经过文华图专“智慧与服务”精神的熏陶,我立志以图书馆作为此身事业的栖息地,我愿意做一只书虫,我愿意做一只蓝鸟,去研究书籍之美,去传播智慧之花,这,就是我的梦想。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被国际图书馆界誉为“我们职业最简明的表述”。他指出“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文字从表面上看起来很通俗,但实际却很深刻,它从根本上阐明了图书馆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被图书馆界一直尊为经典理论。我想,不论图书馆资源、服务环境和用户行为如何变化,不论是专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不论对五定律如何排序和作不同的解读,它仍然是我们工作的基本指引。


尤其少儿图书馆,所谓少儿为本也,本质为教育范畴,是为儿童作精神的指引。所以,了解并认识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心理发展、智能的发展)、把握儿童阅读的目标、知晓儿童教育的精髓等等,都是我必修的功课。教育者说,循循善诱,即所谓教育的至高境界,这也是我们作为儿童图书馆员的努力方向。


记得几年前上图刘炜馆长对于图书馆员作为一种职业有个很好的诠释:做好一个图书馆员有三个境界,第一你需要“做你自己”,第二你应该“点亮他人”,第三你可以“影响社会”。做你自己,其实就是做一个真实的人,说来简单,也不简单;点亮他人,就是点亮读者,你需要换位思考,为读者着想;然后才是做一个图书馆员,以一种职业精神和行业的力量,影响社会。这段话当时对我影响很大。


张馆也常说,人生而为人,要学会去用心观察、感受、理解、思考生命中的一切,从而还原真理的本性,我们要有价值追求,要时时提升自我的思维境界。他将职业成长以8个字总结“读书、思考、实践、写作”,其中,他认为读书既要广博又有专业,读书以增加文化涵养,养成学术修养,强化专业素养,他推荐我的钱穆先生推荐的“中国人必读的7本书”,我一本也没有读全过,甚是汗颜。


呵,记得年前参加竞聘回来,我长嘘一口气,在手机上写下“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以抒发当时的心情。此时,我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勉励自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33291.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141期 20170120)
下一篇:我的寒假生活
收藏 IP: 210.28.40.*| 热度|

2 李颖业 刘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