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新华文摘》1987年4期226页。
金克木在《读书》一文中认为,世界文化分为三个类型。
一型为希伯来—阿拉伯型。其要点是①有一上帝,创世并主宰一切;②原罪,人类始祖违反上帝禁令被逐出乐园,此后人类后代生而有罪;③灵魂,个人为上帝创造的灵魂,灵魂不灭;④救世主,有弥赛亚、基督、先知等,信之便得救;⑤选民,犹太人信仰耶稣或先知即为上帝选民,可受其眷顾该型为有上帝和一元的文化。
二型为希腊—印度型。无上帝,文化多元,其神、佛、菩萨、耆那(大雄)不同于救世主,其神多均非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我”不同于灵魂。人非生而有罪,亦非命定吃苦,以享乐为第一要义。
三型为中国—日本型。无上帝而有上帝,一而又多,多而归一,有不固定的上帝。中国重视现世,因而重视人。中国传统所说的人,不同于一型归属上帝而带原罪的灵魂,亦不同于二型之无拘无束独立人或各自困在“业报”中的一切注定之人。乐园和地狱都在现世,可以“现世现报”。
拙思:
在文化研究中历来有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环境决定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角度、视野和观念,决定文化的特点。从金克木先生的划分的三类文化来看,深刻打着其所处环境的烙印。
希伯来—阿拉伯型发源于新月型沃地,包括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地区,其地容易被技术低下的古人开发利用,但环境的抵御人类干扰的弹性较低,容易退化。文明出现最早,环境退化也比较早比较严重。面对荒芜干旱的环境,不允许人们有更多的观点,只能统一到一个强大而无形的上帝身上,并以自我认罪的态度求得继续入选上帝选民,否则就被上帝抛弃。其实,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就是“选民”的翻版,只不过自然代替了上帝,物种代替了人类。
希腊—印度型所处地自然环境优越,技术低下的古人不需要太多的技术进步就能生存;自然抵御人类干扰的弹性较强,不容易退化。在这样优越环境条件下,古人尽可自由想象,自由劳作生活,反正怎么做都能生活得不错。因而才有观念多元,文化多元,尽情享受生活。
中国—日本型所处环境多灾多难,尤其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黄河中下游流域,技术低下的古人可以利用自然资源生活;环境抵御人类干扰的弹性较弱,容易退化,退化后恢复也比较容易。在这生活的古人,不仅常感资源不足,而且常被灾难剥得一贫如洗。在这里生存,不努力注定被大浪淘沙,而努力也不一定就有收获,远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当陷入绝境的人祈求有一个上帝救苦救难时,其实也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从而表现为既有上帝又无上帝。中国文化所处的环境多种多样,相同的观念,相同的技术,用在不同环境中结果可以大相径庭,“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所以“尽信书等于无书,尽信人则呆”。当地气候比较干旱,而且为秋雨型气候,降雨的有效性较差,并不十分适合农耕文化,中国人为此创造了一个“需”字,表示“一切需求不过雨水而已”,自信“只要有雨水,就能勤劳到丰衣足食”。这些环境特点和观念决定了中国文化表现为“一而又多,多而归一”。
2003年8月8日记,2019年3月5日修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