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经典不朽 精选

已有 6346 次阅读 2012-11-13 06:52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典

经典不朽

武夷山

 

美国杜克大学土木工程教授和历史学教授Henry Petroski在《美国科学家》杂志2010年第6期发表文章,Rereading Vitruvius (重读维特鲁威)。文章说: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

这是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书,但对今人仍有教益,这是因为设计过程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该书主要讨论的是砖墙的性质、庙宇的比例和大型石件的运输,但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教训是超越性的。

美国小说家Edith Wharton1862-1937)说: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是因为它遵从某种结构规则,或符合某种定义(经典的作者恐怕从未听说这样的定义),而是因为它具有某种永恒的、不可压抑的新鲜感。

A classic is classic not because it conforms to certain structural rules, or fits certain definitions (of which its author had quite probably never heard). It is classic because of a certain eternal and irrepressible freshness.

 

博主:古人不朽的经典为数不少,但关注经典的今人为数寥寥。

不过这也不奇怪,正如马克. 吐温开玩笑地说的,“经典就是人人都希望自己曾经读过,但没人想读的东西”。

 

以下内容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21964.htm):

 《建筑十书》的体系相当完备,分为十卷:第一卷,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二卷,建筑材料;第三、四卷、庙宇和柱式;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筑物;第六卷,住宅;第七卷,室内装修及壁画;第八卷,供水工程;第九卷,天文学,日晷和水钟;第十卷,机械学和各种机械。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坚固、方便、美观。他认为建筑构图原理主要是柱式及其组合法则(见古典柱式),建筑物匀称的关键在于它的局部、整体都以一个必要的构件作为度量单位。

  维特鲁威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古希腊建筑的经验,参照了希腊化时期小亚细亚建筑师的著作。因此,《建筑十书》也是了解希腊化时期建筑的重要史料。但这一部分行文晦涩,颇多牴牾,而且对柱式的规定过于苛细。书中关于建筑材料和结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机械的论述,则是当时罗马建筑经验的总结,态度严谨求实,内容全面深入,行文也比较流畅。维特鲁威推崇希腊建筑,但是不恰当地贬低罗马建筑,因而忽视了重要的拱券技术。这大约是因为那时罗马建筑刚刚进入盛期,还没有获得重大的成就,也可能是为了迎合奥古斯都皇帝推行的复古政策。

《建筑十书》在古罗马时期就有影响,中世纪时也并未完全失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于1414年发现这本书的一个抄本,受到极大关注。1486年在罗马印行了拉丁文本;1511年在威尼斯出版了插图本;1521年出版了意大利文的译本,有插图和注释。以后多次印行,并且很快译成欧洲多种文字,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的金科玉律。L.B.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基本上沿袭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S.塞里奥说:我认为,违反维特鲁威的教导就是错误。直到20世纪初,《建筑十书》还被建筑界奉为圭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31995.html

上一篇:[转载]漫话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与文化
下一篇:个人藏书清点(八)
收藏 IP: 219.142.244.*| 热度|

54 许培扬 王芳 陈小润 李宁 张自锋 钟炳 翟自洋 鲍海飞 陆俊茜 李泳 王桂颖 杨月琴 强涛 彭思龙 鲍得海 迟菲 曹聪 苏力宏 李学宽 王春艳 苏德辰 王善勇 魏瑞斌 刘颖彪 杨学祥 陈国文 黄晓磊 庄世宇 阎建民 王安邦 罗帆 崔小云 陈凯华 李伟钢 陈湘明 Editage意得辑 贾伟 郑永军 李世春 黎夏 俞立 傅蕴德 陈筝 逄焕东 陈桂华 wgq3867 zhanghuatian xqhuang yunmu zhongmiaozhimen anran123 zzjtcm GW88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