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Birkhard教授关于突现的思考

已有 3391 次阅读 2012-5-29 06:28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授

Birkhard教授关于突现的思考

武夷山

 

Cybernetics And Human Knowing杂志200834期合刊发表了Mark H. Birkhard的文章,Emergence: Process Organization, not Particle Configuration(突现是过程之组织而不是粒子之构型)。作者是美国里海大学哲学系认知机器人学和知识哲学教授,《心理学新观念》杂志主编,他的研究横跨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生物学、咨询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文章说:

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曾说:All is flux.意为一切都在流动(变化),一切都是过程。

巴门尼德斯则反驳说: 变化是不可能的。A若变为BA就消失于无了,B就要从无中突现(显现)出来。但是,“无”是不可能存在的,故变化不可能发生。

由于物质性或粒子性的形而上学必须满足巴门尼德斯论证,也由于后来的形而上学发生了分裂,那么,只存在三种一般性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以明确提出两个清晰的范畴(realm),以及根据这个两范畴框架对世界所做的形而上处理。亚里士多德的质与形,笛卡尔的两种实体(substances),康德的两版范畴,分析哲学将科学事实与语言规范(或模态)区分开,皆此例也。

第二种可能性,是只用意向性范畴来说明一切。这就导致唯心主义,如黑格尔、格林和布拉德雷(Bradley)的路数。

第三种可能性,也可以只用物理主义(physicalistic)范畴来说明世界。比如霍布斯、休谟(多数人将其归为此类)、蒯因和当代哲学与科学的多数人都是这个路数。

当然,也存在着一种诱惑,就是将心智现象解释为从非规范性、非意向性的范畴突现出来的东西,但是,曾产生过分裂的形而上学是将这样一种思路完全排除在外的。

物质形而上学的三大问题:

1.      默认的概念是静态平衡或稳定性,变化是需要说明的,自我驱动者是不可能存在的。

2.      突现是不可能的。土、气、水、火四元素可相互混合,但不可能产生第五种物质。

3.      产生了关于物质或原子的形而上范畴,该范畴可以涉及原因和事实,但决不涉及规范性、意向性或模态性。不涉及的这些事物分裂成了第二范畴,而第二范畴与第一范畴的关系又成了问题。

如果采用过程形而上学的立场,则上述三者都颠倒了过来:

1.      默认的概念是变化,稳定性(如果居然出现了稳定性的情况)则是需要说明的。

2.      突现之因果力量的候选者是新组织――突现之可能性未被排除。

3.      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规范性、意向性和其他心智现象可以从非规范、非意向的现象中突现出来。

 

博主:该文作者费大力气力论证之后得出的结论,用我们小时侯接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说明其实是很容易的。文革中的“学哲学、用哲学”群众运动确实有非常可笑、非常牵强的地方,但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之后,似乎又把那时侯的好东西(或某些事物的合理内涵)都给抛弃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76017.html

上一篇:责任指数
下一篇:[转载]种花的人--一个北大硕士毕业生的创业故事
收藏 IP: 1.202.68.*| 热度|

14 许培扬 刘全慧 吴飞鹏 陈凯华 曾新林 蔣勁松 徐迎晓 王桂颖 余昕 钟炳 刘进平 刘宇 吴跃华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