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吕思勉先生“随意”判卷子说起
武夷山
据钱穆《师友杂忆》:
辛亥革命前,吕思勉先生曾在常州中学任教。一次,历史地理考试,考卷上总共只有四道题,每题25分,满分是100分。学生钱穆对有关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的题目非常有自己的见解,一写就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结果耽误了时间,直到交卷时才发现自己只做了这一道题目。考试结束后,学生们趴在窗口偷看吕思勉阅卷,发现他批改那张只答了一道题的考卷时,竟写了一张又一张的评语,评语竟比考卷还长。虽然钱穆只答了一个题,吕思勉却给判了个75分。
博主:我们现在的科技、教育管理越来越“规范”,规范之好处,就是不让科教队伍中的“坏分子”乱来;规范之坏处,就是科教队伍中的“好分子”几乎也被剥夺了各种权利,例如,老师不再有吕思勉先生那样的判分权,科研人员几乎不再有应有的经费支配自由裁量权。
有一次,审计人员批评我们:你们将某项目的经费花完了,但是,原预算中列有国际交流费用,你们没有派人出国,却将全部预算花了,一定是挪用了国际交流预算,是不对的!
我们解释说:没有派人出国,是因为某些莫名其妙的原因,我们拟出访人员未能拿到签证,并不是我们事先虚列了一项国际交流预算。确实想出国访问的,没走成。可是,如果项目总经费没有用完,我们就会挨批评(根据以往的经验),所以,我们才报销了其他费用,都是用于该项目的合理支出。
审计人员说:实际支出的项目与任务书不一致,就是你们不对!!!
审计人员都是好同志,是按照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来审计的。不过,我很想知道,如今这种严格的“规范”管理方式,是否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否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