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孔庆东:危机下重识中华文明之光

已有 4657 次阅读 2010-11-30 11:34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孔庆东:危机下重识中华文明之光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超越雅俗》、《1921:谁主沉浮》、《金庸评传》、《中国现代文学史》、《通俗文学十五讲》、《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史》(合著)等。
 
近几年,国学热潮弥漫全球,孔子学院层出不穷,社会各界人士很多都喜欢捧上一本《论语》,学上几句“之乎者也”。但真正懂国学,甚至知道什么是国学的人又有几个呢?有“北大醉侠”之称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日前走进中国海洋大学人文讲坛,为师生们讲解“中华文明之光”。孔庆东认为,出现国学热,正是当下社会出现文明危机的表现。
 
“因为有危机所以要弘扬中华文明”
 
孔庆东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危机有一大一小两个层面。大的危机是从1840年开始的,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整体性的大危机,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完全走出。小的危机是近30年以来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期盲目地注重经济建设,导致社会危机和文明危机并存。
 
孔庆东自称“愿意成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他认为中国社会现在尚存方方面面的问题。孔庆东以自己做网络新闻评论的经历,尖锐地指出:“为什么现在媒体对好人好事的界定如此混乱?是因为全国上下都弥漫着GDP崇拜。”经济发展并不等于GDP增长,当老百姓发现这个数值的增长与自己生活质量提升关系不大时,就开始嘲笑这个概念。“老百姓的调侃中就包含了对这一概念价值的否定。”孔庆东说。
 
中国人虽然每天都面对如此多的负面信息,但仍对“未来”这一构想充满信念和信心,因为人们相信中华文明自己能够找到出路。20年前,中国曾盲目地相信美国,但近些年特别在汶川地震以后,中国人开始觉醒了,特别是“80后”的崛起,他们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意识令人刮目相看。
 
为什么人们相信中华文明能够找到出路?这需要从中华文明自身说起。
 
孔庆东认为,“中华文明”这四个字本身就富有深厚的蕴含。中华,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中”代表规范,代表正确,是主体与客体相一致;“华”意为美丽,我们华夏民族是一个美丽的民族;“文”则为生命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明”是照亮,是启蒙,是从昏暗变成光明的状态。
 
“中华文明是一种文化概念,是追求真理的,是讲究主客观统一的,是追求天人合一的,是美好的,是人性的,是进步的,是要求不断从愚昧走向觉悟的,这才是中华文明的内涵。”孔庆东言辞中充满了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他在多年走访考察中发现,中华文明并不讲究地理概念,也不讲究血缘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如果你住在平原,但不行仁义之事,而行禽兽之事,那你即为蛮夷;如果你生长在海外,但读圣贤之书,行仁义之事,则你即为中国人。
 
绵延五千载,经历过无数辉煌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同时,中华民族的许多精髓也正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容”且“通”中华文明长盛不衰
 
我们可以归纳出德国人、美国人的特点,但却无法对中国人进行简单的概括。中国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是由密密麻麻的小系统组成的,而非一个地理概念。人们可以模模糊糊地说山东人是什么样子,东北人是什么样子,但这些都经不起推敲。“比如有人说山东人是豪爽的,《水浒传》里的人物武松是,那武松他哥呢?”孔庆东诙谐地打了比方,并说,很多汉学家来中国做过很短时间的研究后,会就“中国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侃侃而谈,但研究十年以上就不敢再发表意见,因为发现以前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错误的。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她包含着纷繁复杂的地域文化,而每个地域大板块中又分出很多小板块。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别远远大于欧洲各国的差别。
 
“中华文明的优势就在于,各个板块之间的互补,和在有需要的时候,各个板块之间的遥相呼应、互帮互助。”孔庆东曾经在拥有最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云南,看到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谈笑风生的景象。“为什么?就是因为这里存在儒家文化,有了儒家文化,各民族就不以民族、血缘的眼光来看待对方”。没有芥蒂,没有忌讳,孔庆东认为这恰恰显示了一个中国人的胸怀。
 
存在于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文明互相激荡,所以中华文明史同时也是文明的融合史。不但民族融合、血缘融合,还可以吸收别的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华文明强调主客体融合,中国的民族政策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正因为包容性,所以我们不讲异端,能包容各种思想,不把任何一种不同的思想斩尽杀绝。”孔庆东说。
 
中华文明还有思想体系的板块。中国哲学里有儒释道这一说法,儒家是主体,但不是全部,佛教、道教同样盛行。中国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哲学家口中,甚至还在民间流行,这对思想体系的融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在文明上是从未失败过、断裂过的,在古代历史上,外族人进入中原后,慢慢地就学会了唱京剧,学会了提笼架鸟。这正是因为融合的力量,中华文明因此才达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中华文明有容乃大,孔庆东引经据典,说道:“我们常说‘夜郎自大’,夜郎国当时面积确实很大,人口也不少,但它想象不到还会有比它更大的国家,胸怀狭隘导致了这个国家最终的灭亡。而秦朝、汉朝最初的面积并不大,但它们具有兼并天下的雄心,能包容其他文明,所以一步步造就了如此庞大的王朝。”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文化多元,思想繁荣,但仍能以包容的心态保持文化上的平衡;同时中华文明还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遇到问题的时候能自我变更。这些都是中华文明长兴不衰的秘密。
 
有的学者曾说,中华文明是一个超稳定结构。但稳定的常态下,并不等于不变化。中华文明在本质上具有革命性,革命即为转换命运。中国的儒释道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易经》。“易”是中华文明的本源,易即为变。变则通,通则久,孔庆东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经常有小革命、小调整,所以就避免了大的震动。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中华文明对内具有自我清理能力,对外能吸纳、消化所有其他文明。
 
尽管目前我们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危机中我们对中华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我们相信,中华文明之光是可以永远传承下去的”,孔庆东一语道出了华夏儿女自古秉承的自豪和信心。
 
(廖洋 赵昕/整理)
 
《科学时报》 (2010-11-30 B4 视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88872.html

上一篇: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与学科间研究
下一篇:哪些是军费开支与军火进口大国?
收藏 IP: .*| 热度|

3 陈国文 蔣勁松 rg9981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