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项巧妙的研究设计 精选

已有 11108 次阅读 2010-4-7 07:27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项巧妙的研究设计

武夷山

 

一般认为,一篇论文的水平越高,该文就越可能被多次引用。但是,有人提出疑问:除了论文自身水平外,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小是否也影响着论文被引用状况呢?这里是否存在着“马太效应”呢?即刊物影响因子越高,其上的论文越容易被引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Vincent LariviereYves Gingras想了一个好主意。他俩在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寻找重复发表的论文。他们对“重复发表”的操作性定义是:(1)两篇文章标题完全一样;(2)第一作者姓名完全一样;(3)两篇文章后面开列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样。他们承认,按照这样的定义,不免有误判:有可能将不属于重复发表的论文归入了重复发表之列;也有可能是,属于重复发表的论文,但未能识别出来。不过,对于一项总体性的研究,少量误判影响不了分析结论。

总共找出4918组重复发表的论文,其中4532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有异的刊物上。这些论文组中的两篇文章,多数发表在同一年。对这4532组论文被引状况的对比分析表明,发表在较高影响因子刊物上的论文,要比发表在较低影响因子刊物上的同样内容论文的被引次数,平均高1倍!文章是一样的文章,被引次数却有差异,这说明,文章被引用,反映的并非完全是论文的内在价值,还部分反映了发表这些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力和显示度。换句话说,马太效应在这里是存在的。

(出处:The Impact Factor’s Matthew Effect: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Bibliometrics, JASIST, 2010, 61 (2): 424-427

我个人浏览此文后有三点想法:

第一,          重复发表,多数是一稿两投造成的。搞一稿两投把戏的,多半不是功成名就的学者。因此,本文通过对重复发表数据的分析所获得的结论,能否推广到整个学术界,可以存疑。但我仍认为,这项研究的思路很漂亮。

第二,          我们既然可以研究:同样的文章发表在不同影响因子刊物上,被引有何差异;那么,也可以研究:同样一些功成名就的学者,他们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和在普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是否都能获得较好的引用?如果是,那是另一种马太效应。

第三,          我特别想知道,对于那4918组重复发表的论文,若做一下作者国别分析,中国会处于何等尴尬的位置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09601.html

上一篇:与经济学类比,试为科学学、技术学设立基本前提
下一篇:学术报告预报: 全球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的数据质量优化
收藏 IP: .*| 热度|

53 袁圳伟 强涛 周春雷 刘华杰 王铮 杨学祥 王进 孟津 王桂颖 段明 任胜利 阎建民 郭向云 陈儒军 陈绥阳 曹广福 胡业生 朱志敏 王德华 何士刚 刘世民 王号 曹聪 钟炳 王修慧 陈国文 刘立 李鑫 刘凡丰 杨正瓴 吕喆 魏瑞斌 钱磊 魏东平 赵宇 王启云 柳东阳 张天翼 贺天伟 陈湘明 高建国 张旭 鲍海飞 李泳 赵潮锋 李毅伟 王永林 张凌 高绪仁 mufeng8782 侯振宇 zhaowanfu colorfulll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