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在“冯之浚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已有 5522 次阅读 2017-6-28 06:31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博主按:《科学学研究》杂志2017年第5期以“深切怀念冯之浚先生” 为题,刊载了2017年4月8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组织的“冯之浚先生追思会”上的15个发言。我的发言如下。

 

在“冯之浚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武夷山

 

我与冯先生接触,主要是三个渠道。

一是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的学术活动。冯先生曾长期担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多次在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或中国软科学国际研讨会上作报告。一次,他在中国软科学国际研讨会上作报告,我为他做口译。在我的经历中,他发言从来不用稿子,讲起来旁征博引,翻译难度很大。比如,他引用了《红楼梦》中的诗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全诗为: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我当时译为It takes twenty years to tell the right from the wrong。 大概冯先生对我的口译比较满意,后来的另一次研讨会,他明确对会务组提要求说,要我做他的口译。这一次,他事先大概对我说了一下,报告中要谈哪几个主要观点,免得我措手不及。

他是中国软科学研究领域的老前辈。早在1987年,他(第一作者)就与何钟秀、张念椿、张碧晖合著了《软科学新论》,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著作《软科学断想》。

二是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学术活动。他曾担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理事长,对科学学一往情深。而我是科学学的爱好者,是一名小兵。记得有一次他在发言中,谈到科学学一辈辈新人在成长,还点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金碧辉研究员和我的名字作为“后起之秀”的例子。他的报告总是诙谐风趣,妙语连珠,比如有一次他谈到自己的经历,早年在上海工作,后来进北京工作。来京后不久,他得了心梗,幸好抢救过来了。他说,诸葛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我是“出师未捷心先梗” 啊,全场听众闻言大笑。

三是他经常给由本人担任常务副主编的《中国软科学》杂志赐稿,很看重我们这本期刊。他经常让其秘书把稿件直接发到我的邮箱,然后给我发个短信知会一下。可惜,由于换手机,他过去发给我的短信全都找不到了。他2004年发表于本刊的《论循环经济》已经被引近250次,绝对属于高被引文献。

多年前,我们头一回在同桌吃饭时,我得知他也是回族人,于是更增加了亲近感。顺便说一下,冯先生酷爱京剧,会拉京胡。他曾对我说:“你什么时候到我家来,我给你看我收藏的价值连城的京胡”。但我生性懒散,从未登门拜访他。此生再也没有机会了。

尽管我跟冯先生的接触没有前面发言者的接触那么多,但我受他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我这里只说受他影响的一个方面。冯先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模范,我想,这个传统文化是广义的,不仅指古代的文化,而且所有已经去世的前人的重要思想都应该纳入传统文化的范畴,包括毛泽东思想。冯先生应当讲对毛泽东思想很熟悉。他在讲话当中引用毛主席的话,或者引用毛主席思想观点的情形是很多的。我印象比较深的,举两个例子。

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说:“你大踏步走路,就看不到蚂蚁,一蹲下去就看见了”。他本来是把阶级斗争现象比喻为蚂蚁。冯先生在讲话中引用毛主席的这个比喻,是说怎么样看待问题。他说,你要是蹲下来看,满地都是蚂蚁,这样的话你就认为社会很黑暗,尽是问题,没有出路。可是站起来看,就看不到蚂蚁了。所以,我们有时候需要站起来,有时候需要蹲下去。冯先生引用毛主席这个比喻来告诉我们,怎么样合适地看待当前的问题。

又比如说,他很喜欢引用毛主席的话:“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把拥护支持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就是政治。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就是为了“把拥护支持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事实上,冯先生本人就是统战对象,我觉得,他也是用这种统战的思想去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凝聚人才的。这就是最大的政治。

我觉得重视传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做学问的人也要重视传统。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章,《情报学要重视“三原法”》,一个是原理,一个是原典,一个是原始数据。我们应该重视:原理的把握与质疑,原典的研读与诠释,原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原典就是原始的、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经典著作,是学术传统的一部分。我提出的“三原法”中的重视原典,就受到冯先生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63368.html

上一篇:[转载]张翼飞:船舶焊接领域“百晓生”
下一篇:“胆小不是恶习”与“胆怯的意义重大”
收藏 IP: 1.202.73.*| 热度|

15 朱晓刚 史晓雷 李伟钢 李璐 李杰 周春雷 冯大诚 曾宇怀 徐令予 张晓良 赵凤光 鲍海飞 高峡 汪育才 zhy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